▎我是誰
嗨,我是提姆。大學就讀語言科系,目前為人資研究所的學生,我有外商美妝快消、本土金控、日商科技新創的人資實習經驗。
今天想以「人資到底怎麼看履歷」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你在撰寫履歷時應該時刻提醒自己的兩個心態。這篇主要著重在心態面,之後也會再統整大家常見的疑問和撰寫履歷的小技巧分享給大家🏝
▎🔅理解並重新消化職缺說明的資訊🔅
職缺說明(JD, job description)呈現的資訊就是我們希望你具備的經驗和能力(包含軟硬實力),因此,你應該要讓你的履歷看起來擁有越多相符的經驗/能力。很可惜的是,很多人常常看過一遍JD就覺得懂了或覺得JD說明太廣泛,而忽略了其參考價值(當然也有可能是HR寫的不好,這也是你可以判斷這間公司的HR是否能提供專業支持的標準之一🤪)。
和大家分享我的作法:
🔸看完整份JD後(不是只看必備/加分條件,還包含工作內容、職責說明等全部都要看),列出我認為要能夠符合JD所列條件、工作內容,應該具備哪些能力?(3-5項)
🔸再往下想一層,列出這些能力各要有哪些技能/經驗/特質來支持?
🔸列出架構後,才開始思考: → 履歷要呈現哪些經歷才能包含這些能力?(經歷絕對不是全放!不相干的經驗反而浪費履歷空間+增加HR對於你為什麼來投遞這個職缺的困惑) → 要怎麼撰寫才足夠說服別人我具備這些能力?(下一題說明)
📍我直接以萊雅招募HR實習生所提供的JD來舉例(見圖),我會抓出哪些能力:
- HR Management > 具備HR相關知識和經驗
-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 跨文化合作經驗、跨部門/層級合作(對上、對下)經驗
- Proactive > 勇於承擔額外責任和任務、思考和行動能比別人多做一步、熱愛學習新知、喜歡跨出舒適圈
- Digital > 數據分析能力、了解數位趨勢
▎🔅以陌生人角度檢視,我到底相不相信這段話?🔅
在撰寫經驗時,每寫完一段,請大家用陌生人的角度(請拋開所有背景知識,只單看這段話,或請不了解你這個經驗的朋友幫忙看),思考:「我有沒有被這段話說服,相信他具備這樣的能力?」對你來說因為是獨一無二的經歷,你能夠說服自己沒問題,而如果我們站在HR的角度來看,我完全不認識履歷上這個人,我只能單憑這段敘述來認識你,加上我一次要看數十封(甚至破百封)過往經歷不會相差太多的履歷,我要如何才會被你說服?
一樣,請運用STAR原則(可參考面試經驗分享(上)的說明),重點放在AR,完整敘述這段經驗。簡單來說,請告訴我:
→這個經歷的背景、期間(一句話說明)
→你的角色是什麼(團隊/獨立作業?你的職責?)
→你做了哪些事情(請詳細說明,才能進而證明你從中獲得哪些能力/經驗)
→成果是什麼(請盡量用數字量化成果)
📍我直接以我很久以前寫的內容和近期對照給大家參考:
- 優化招生策略,透過宣傳、工作坊和完善面試流程,收到超過100份報名表單。
- 為招募多元背景且符合協會核心價值之人才,優化年度招生策略和流程。領導招募團隊在兩個月內製作不同目標客群之招生懶人包、舉辦說明會、工作坊、面試層層確保招募到合適人才;總計收到超過100份報名履歷,包含16所大學和10個學院的學生。
🔸透過完整說明這個經驗的目的、內容和成果,能讓一個完全不認識我的人了解,我為什麼想做這件事情、我運用了哪些方法、我達成了哪些成果。和第一個版本相比,更能說服對方我具備相關的背景知識和經驗。
🔸常見NG:
- 只列出經歷名稱和成果(ex:參與xx競賽獲得第一名) > 我不知道你的角色是什麼、你怎麼達成的?
- 只列出general的做法(ex:透過數據分析、透過宣傳) > 我不知道你實際上怎麼做(你有什麼技能、你學到了什麼)?
- 成果太模糊(ex:透過xx方式優化了現有流程) > 我不知道到底優化的成果什麼?(請盡可能量化(ex:節省x%、提升x%),並加入比較基準(ex:和去年相比))
-
雖然這兩個觀念看似基本,但好好執行絕對能幫你在撰寫履歷上打下扎實基礎。而實際撰寫時,你也可能會發現要時時檢視自己是否保持這些心態比想像中困難,這時不要害怕多尋求朋友或第三方的意見,他們能幫助你跳出鑽牛角尖的糾結心態。 到現在我都還是需要持續檢視並修改我的履歷,我也覺得或許履歷不會有完美的那天,但只要你願意開始做出第一版,之後只會越來越好的!我們一起加油🏝
-
最後,想小小宣傳一下我剛剛創立的IG帳號,主要會分享:
- 分享人資心得與收穫,讓你了解人資大小事
- 九月會到法國讀人資碩士,分享國外碩士生活體驗
- 分享職涯探索相關心得,如找尋職涯方向/累積經驗方法/履歷和面試準備/如何面對焦慮和迷惘等
如果有興趣的話,歡迎追蹤我的IG,讓我們一起學習成長!(🔍#提姆走路)
https://www.instagram.com/hr.tim_walker/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