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掙脫高中的囹圄,離開了十二年義務教育的束縛,以為自己擁有了可以決定自己想要成為模樣的權利,可以全憑自我意志的選擇想要的事情、去想要的地方。
進了大學之後卻發現,我所在的環境和想像有著很大的落差,交友、課業、活動,很多的不適應,更多的格格不入,像是和多數人身處在不同的時空,找不到歸屬感,也漸漸失去了期待的方向。捫心自問究竟喜歡什麼?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答案卻是一片空白。才發現,當我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自由的空氣竟也可以讓人感到窒息。
但,或許是緣分、機運、想要找到自己喜愛環境的渴望吧,大一上學期末,在朋友的推薦下報名了創聯會,懷著一點點對社企和社創的認識,幸運地進入了課程組。
課程組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身為一堂三學分課程創創入門的課程助教,擁有的權利與職責卻遠遠超過這些。我試著從更宏觀而細膩的角度去看待課程,每一堂課被安排在這裡的用意、每一個時期學員們應有的進度、每一位業師扮演的角色……起初,我很難想像一學期的課程,要怎麼從十八個寫著不同課程主題的格子裡展開,聽著課程長與組員清晰的表述與討論,只覺得自己的思考速度太慢、不夠周延、無法帶來任何貢獻。
但事實是,一切真的有條不紊地展開了,在業務執行上,我學會寫邀請信件、跑遍學校各種行政流程、練習跟講師聊天;在課程中,我第一次接觸到設計思考、商業模式、精實創業,第一次發現創新創業與生活如此之接近;在追蹤團隊的過程中,見證了創業計畫的誕生、改變與發展。
開始慢慢地練習表達,去檢視每一堂課程,開始用很多的「我覺得」去闡述,去思考因果,去觀察學員和講師,把視野放大後,最終回歸自己的身上,看見了一些不一樣的改變。
而這些改變,來自於一個接住了我的團隊:我們重視傾聽,願意擁抱彼此的想法,用大量而有效率的討論一起面對問題。在這裡,所有的想法都是平等而重要的,你會被鼓勵發言,從思考的過程、支持這個論點的原因,你可以自由說出心中的想法,感覺到每一個無論好壞的點子都在被認真傾聽,知道大家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共同努力著,於是,發現歡樂和效率可以共存,夥伴可以是互相傾聽解決煩惱的朋友。在這一個可以舒適表達,卻又可以讓彼此的想法互相融合前進的環境中,我發現,焦慮與未知仍然存在,只是我好像已經不再孤軍奮戰。
在創聯的第二個學期,我接下了課程長。角色的轉換並不容易,從原本的跟隨者,變成了要跟著搭檔帶著新夥伴開創的人。
需要更細膩的去面對紛雜課程的大小事,成為遇到問題和臨時狀況時第一個站出來處裡的人,但,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與壓力來自於自己,對於自己能否帶領團隊的質疑。
新的夥伴們年紀都比我長,有豐富的活動經驗、活潑的性格和各式各樣的想法,多樣而紛雜的聲音,我卻不知道要怎麼樣在讓大家快樂的同時保持每一個人心裡狀態的平衡;課程上需要直面學員的狀態、學校的單位,無數次的調整與溝通,一度懷疑自己究竟有沒有做好名為課程長的職務,嚴重的失眠、不穩定的情緒、跟搭檔講電話時的大哭。
從來沒有想過,直面壓力的結果可能是更嚴重的身心失調。
可時間還是在走,所有的事情仍在屬於他的時區中前進著。開始練習跟自己溝通,把新創中迭代的想法帶進來──迭代是新創團隊中透過一次次的市場實務驗證和改變來修正產品、確認市場需求,進而滾動式修正讓產品與服務更好。
於是開始有意識的迭代自己,一次一件事,在問題裡面檢討出方法,是溝通出了狀況、是時程表應該提早、是下一次要換一種方式傳達訊息;釐清自己的動機與目的,把期待調整,仍然目標做到最好,但把每一次的錯誤當作認識自己極限的管道而非否定自己的勒索。
即使是自我催眠般,也要告訴自己:別急,在世界的時間裡,一定有能夠容納自己的時區,一個可以和世界平衡的狀態。
不敢說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時區,但慢慢地開始接受了流動的狀態,事物的流動、壓力的流動、而成長的軌跡也是流動著的。
創聯給了我很多的勇氣,是規劃課程的全面性思考,是處事應對進退的能力,是籌辦活動與專案管理的經驗,是團隊之間共事的技巧,是一群難能可貴的夥伴,更是一場讓我更加認識自己的旅程。知道自己想要擁抱溫暖的特質,喜歡新創這樣總是充斥著可能與活水的環境。也知道,自己可以好好地往前進繼續在前進跟嘗試中摸索。
可能你我是一樣的,還在尋找未來方向的路上,開始從過去的經驗去展望未來,思考下一個學習的領域、下一個想要前進的方向,當我們手中的東西很少,總是焦慮於我們的腳步不夠快、資源不夠多;當我們貪婪地抓著所有的機會,有時卻也是一場自我毀滅的開始。
但無論如何,我期待每一個迷惘的你我,都能緩慢但持續的向前,相信生命的流動性,也相信在流動的時光之中,終有屬於你我的一塊溫柔時區。
政大創聯會 — 8.0 課程長 曹若榆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