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多數高中生的目標都是很一致的:升學,因而把心力放在拼課業成績,有時為了什麼而拼都不知道,只知道拼上理想學校玩四年,有些人甚至填志願表選系時都還不清楚填的系所在學什麼。
台灣的教育都是在教你如何成功,而這些成功多半跟財富與名氣有關,且好像照著前人走好的路努力前進,就一定會像他們一樣成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每個人心中的成功長得很不一樣,有些人成功的定義是賺大錢,有些人卻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說得更白些,有人覺得我賺大錢就會開心(但也有許多案例是永 遠覺得賺不夠而把身體健康也賠掉了),有人卻想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工作,錢不多也沒有名,卻很自在開心。每個人生長環境不同,造成經驗迥異、價值觀非常不 同,因此我認為第一步是要好好認識自己,找到喜歡且可行的方向。
要怎麼認識自己?以下是我給大學生的三個建議:
1.結識各式各樣的人,互相交流碰撞
上大學前,大家都是為了升學而有類似的學習歷程,大學畢業後又急忙找個工作養活自己,同樣庸庸碌碌。
大學期間是與自己變熟和結識各方朋友的最好階段。一開始,除了系上課業,多參加外部活動、社團或各式組織,系上的同學同質性較高,你很容易淹沒在其中,隨波逐流。在系外與各式各樣的人交流碰撞,你會發現世界其實很大,可以結合的元素非常多,同時也會因為碰撞而更了解自己的喜惡,諸多體驗都將擴大你的經驗庫,讓你遇到新事物、新知識時,有更多可以連結到的過往經驗,這些連結將影響你的日常行為和言談,不同的組合會產生創意,有時一個有價值的想法就這麼出現了。
大學階段交流碰撞而結識的朋友,是會和你一同出社會開枝散葉的,與這些人的連結越多,各個連結的歧異度越大,你的機會就越多,當你在某個專門領域遇到困難時,很可能就是大學時期某個好友幫你一把的!
而與自己變熟這件事有點玄,簡單來說,了解自己是一連串相對比較的過程,你透過與他人比較,會產生不同的喜惡體驗,這些體驗會建立你對事物的偏好模 型,這偏好模型就有一定程度代表你這個人。若你很少與他人交流,靜止在那邊,你的模型建構速度就會很緩慢,當然就較難認識自己。
2.不要預設立場
不要預設立場,務求親自體驗後再給評價,這是你的人生而非他人的,他人對一個體驗的評價不會與你完全相同,但若你把他人的評價套用在自己身上,很容易框限自己的行動力,損失建構模型的機會。
3.去實習吧
最後想講的就是實習,準備好了就盡早走出校園去找更大的碰撞吧!因為還有學生身 分,你失敗的成本是非常低廉的,出去碰撞可以協助你找到喜歡的方向,你會自動在不喜歡的道路上打上叉叉,透過實習,才能走出學校理論的象牙塔,發現社會真 正運作的模式。當然,現有模式不一定是最好的,你若有想法能把它變得更好,那就是你可以創造價值之處,千萬別小看自己的能力,一點小改變,就能創造流動, 小改變的累積,將滾成巨大推力,讓你心中所想的在這世上發生。
大學生活只有一回,人生也只有一次,好好的闖蕩,別浪費了寶貴青春啊!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