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還是有用,只是你需要知道它運作的方式,以及使用的時機
「人脈」基本上就是保持著一種利益關係,跟「朋友」有著奇妙的關聯;朋友,是有機會在特定時機成為人脈,但並非你所預料的;而人脈,則是包著「朋友」的皮,實則利益交換(不管是當下或是未來可能性),你們會互相稱朋友,但是打從心裡,你知道你是為了某某利益跟對方在一起的,但不代表你跟他不能成為朋友,可以,只是你會發現,你們聊天的內容,都是交換著其他人的資訊,聊很多很開心,但常常往回看,咦!我好像對他的事情不是很了解耶!
人脈的產生,是一種利益關係,代表你們知道你們可以互相交換什麼。
為什麼大學不適合討論人脈,因為學生時代的你我,有什麼?除了自尊、未來的可能、同儕的渲染力,其實當下沒有實際利益可以交換的東西。
我自己觀察,為什麼商學院的學生特別講求人脈,可能是因為國外MBA是這樣教導的,人脈可以幫助你更有效率解決問題!但是大學商學院的同學忘記,國外MBA的學生組成,是因為讀MBA的人都需要一定的就業經驗,所以他們能交換的,不是學生身份,而是他們背後的就業經驗累積的東西,可能是人脈、可能產業專業(know-how)等。
還有另外一群人也很喜歡討論人脈,這群人也就之前文章中有提過的:二、三代們,但我想這是一種家庭教育,他們看著爸媽這樣的交換方式,所以也理所當然的,以這樣視為常態,就像是商人家出身的孩子,通常會比一般孩子更不怕生。
之前在外商的經驗,同儕間有二/三代們,他們輕鬆談下了我們當初難想像的提案,因為他們可以交換的是他們背後家裡的資源,幫外商小主管達成一個設點目標,這是連小主管們想打進去都打不進去的,後來發現,這是因為這個夥伴拿他們家的一檔生意跟對方交換這一個設點。那時候再度驚覺,人脈,真的好用!但前提是你能拿出的籌碼夠大時才好用。
之前聽一位朋友在聊他們在特定社團的互動,他們除了介紹他是誰,也會說他是在做什麼的,其實這也是因為,他們在檢視你對這社團是不是有貢獻,你的背景,是不是有機會在這社團中做交換。
像是業界的挖角,除了看準能力,常常也是因為對方的人脈,因為對方原本在某個產業待過一段時間,所以談起生意來,會比別人有效率,因為他已經有這產業中關鍵人物名單,而這些都是一般人要在業界一段時間才有辦法接觸或累積到的。
「30歲之前要用勞力賺錢,30歲到40歲之間要用經驗賺錢,40歲到50歲要用專業賺錢,50歲到60歲要用人脈賺錢,60歲以上要用錢滾錢。」
這為什麼一般人是在50-60歲(現在產業變化快,應該提早10歲就可以用人脈賺錢了),才有機會用人脈賺錢,畢竟要累積產業經驗、產業關鍵人物的聯絡都需要一段時間累積的,不是你認識就算,還需要是對方認同、信任,才算是一人脈的成立。
講起來,這社會好現實,的確是。
我自己的態度是,我們需要了解這社會的運行方式,這中間有好的,當然有不能認同的,了解它不一定要同流合污。
如同《半生為人》中的這一句話:「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1 則回應
2017-10-09 15:30 #1
回覆了本文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