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人與人」的交流,才能打破框架、打破聽說;用最真實、親近的方式,認識另一個世界,另一群人的生活與生命。今年夏天,有幸參與中央財經大學(中財)的「北京企業文化行」,七天的緊湊行程中,對傳說中的對岸首府,北京的現況、產業、青年、歷史、文化、生活,有了實在而真切的體會!
還記得第一天,經過中財師生的熱情迎接,往飯店的車程中,就幸運地與志願者鄰坐,聊起彼此眼中的北京。她說:「北京是個很神奇的地方。」
當時,我放眼望去,這北方大城市,嗅覺視覺,隱約感受到一層霧,彷彿象徵著對這趟旅程的未知,帶著一些興奮與期盼,啟程--。
還記得,中財教授們精闢的課程,引領我們瞭解風險管理、跨國併購、國際競爭與企業策略。循著清晰的架構脈絡、企業案例故事,輔以小組討論、問答互動、精準提點,加上與自己過往所學十分呼應,令我在緊湊行程的勞累之餘,心情卻仍為之振奮,課程非常過癮,且印象深刻!
還記得,參訪鳥瞰北京奧運公園的方正證券,認識中國證券發展及方正集團的定位;而造訪創業公社,則是整趟旅程中,與我以往經驗(社會企業創業)最有共鳴之處。相對台灣由學校為主引導,大陸的創業孵化器,已完全市場化、產業化;各項資源的完備、智慧科技應用創新、創業社群的蓬勃氛圍,以及資金、市場、人力、發展機會……實非台灣可比擬。
還記得,文化古蹟名勝的參訪。從長城、故宮到天壇,宏偉的建築與空間,令人在山水的壯闊、歷史的滄桑面前,深深欽佩、悠悠感懷。走過恭王府、頤和園,庭園建築雕樑畫棟;回想和坤、奕昕、康熙、紅樓夢,那些從前學過的成語,人物,歷史,詩詞故事……古籍中的皇親高官,傳奇事典,在面前真實印證;而時光流轉至現代,絡繹不絕的旅人盛況,也為此地寫下新的歷史。印象深刻的,還有曲折胡同,北京人家。享受著片刻無車小路的靜謐;著迷於大爺自家的風水典故娓娓道來——東西南北,木金水火;說人不是「東西」,其實指涉著「南北」(相剋)。東方給男孩初升太陽的期盼;西方給女孩千金的祝福;咱家「小東西」、「西廂」,典故如此;不過別小看此地,昔日或許是個小官小家,然而如今,位於北京二環之內的愜意角落,亦以億議。
緊湊行程之間,我思索旅行之於自己的意義;我想,我最喜歡,深度文化解說導覽;其次,當地人親身經驗分享;其次,自在閒適尋幽探祕;其次,建築景物走馬看花;其次,熱門標的到此一遊。團體行動,行程安排,北京文化行中,很難每個景點都深入造訪。不免惋惜,恭王府行,僅一瞥後花園便須折返;頤和園遊,匆匆走過,長廊終點之奧妙也未能看見。清代和坤,慈禧傳奇,紅樓夢大觀園雛形,僅見片段……。然而,多幸運地,一路上有中財的同儕夥伴同行,彼此聊著所見的趣味、分享彼此生活點滴、既有知識與景物的呼應、並激盪創意以活潑隊形合影--讓豐富的文化體驗,遠不只是觀光參訪,而增添了一層「心」的意義。
又如宮城之內、名勝之間,酷暑下汗流洽背的跋涉,有時心中不禁著急不耐,急著想趕達下一個目的地。然而,或許就像走不盡的長城一般,其實抵達終點並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所謂終點原本即不存在。更可貴的,其實是與夥伴們,一起走著聊著,一同邁步尋路的,酸甜苦辣交織而成的過程。
還記得那晚,與中財夥伴們一同造訪傳說中的「海底撈」火鍋連鎖餐館;存在於個案中的標竿案例,果然名不虛傳。我們真切的體會到,此成功品牌的核心價值與魅力──除了歡聚饗宴,更是無微不至、意料之外、貼心周到的服務體驗!從等候休閒室設置、免費美甲服務、親切服務的阿姨、撈麵小哥甩麵互動表演,甚至發起與店員等大夥一起合唱,並招待來自兩岸的我們象徵團聚的圓形水果盤,祝福我們一切順心--一切都令人感到無比驚喜、溫馨、而難忘。笑著看著這幾天一起跋涉遊歷的好夥伴,好幸運,我們已如歌曲名一般,成為不懼成為眾人目光焦點,一起歡笑高歌,名符其實的--「朋友」!
回想密集籌備著成果匯報,同甘共苦的我們,從天馬行空、無厘頭的點子發想,而收斂到兩岸電影動漫的翻譯差異(「明天過後」與「後天」)及網路誤傳的笑話(「飛天小女警」成了「衝天女公安」);「兒話音」及「閩南話」的語言交流;旅程回顧與「你憑什麼騙我」的「大冒險」遊戲重現;以及最終的歡笑與感動的「朋友」合唱與趣味合舞……。這次交流,最難能可貴的,或許不在於景點的造訪,而是來自海峽兩岸(甚至日本、印度拉達克)的我們,泯除隔閡、超越差異,從今開始建立的真誠友誼!
經過這次企業文化行,除了透過參訪開拓深度眼界,更因實際體驗、與夥伴互動,改變了不少刻板印象及偏見;例如關於人們個性、禮貌、素質的討論。當我們一同造訪清大、北大校門,目睹共享自行車騎士的爭執、拍照時被爭先恐後的插隊而困擾──我心中不免浮現,來台灣的內地「大媽」旅客印象。此時,中財同學夥伴們道出了我心中的感嘆:「旅遊團的素質令人堪憂」、「這素質一定不是北大學生」。突然,我意識到,台灣大眾因以往來訪旅客不那麼禮貌的行為,而對於大陸人們隱含些許負面觀感;然而對照著眼前的夥伴與師長,卻是那麼友善、熱心,彼此更有著無數的共通點與感受共鳴!其實,海峽對岸的人們,來自四面八方,本來就形形色色,特別是在幅員遼闊的中國;或許有些人的態度行為,無論對於來自台灣或北京的我們,都較難認同,然而我們也不希望任何人以偏概全地,為對方整個群體貼上標籤。好比這次在北京結識的的青年同儕、師長教授、企業主管們,無一不認真盡責、積極主動;與其帶著偏誤的眼光,我們反而應當以親自與人互動,感受到的傑出特質,自我勉勵並學習!
「北京是個很神奇的地方。」當歷史與科技交匯,創新的動力與實踐,加上人們生活的風格文化,共譜出這城市的繽紛面貌。
這一週的參訪行程,讓我看見真實的北京、真實的文史、真實的人們;也讓我思索未來生涯,在不同世界發展的契機與挑戰。感謝有此機會,感謝師長與同學的不辭辛勞、熱情付出,讓我們帶著收穫、友誼與感動,滿載而歸。期待有朝一日,在北京、台灣、或世界任何奇妙角落,我們將帶著回憶、經歷與展望,再次相聚,再續前緣!
第一天,經過中央財經大學師生的熱情迎接,往飯店的車程中,就幸運地與志願者,同為大學生的新果鄰坐,聊起她眼中的北京。
這裡,充滿各種機會--同為大學生,有找到熱情的,讀建築轉而前往鄉村繪畫關懷;有創業成功的,大一還窮困僚倒,如今大二已公司上市、經濟獨立;當然也有失敗的、高考不理想的。
「我們的相逢,也是奇妙的緣分。」
這幅員廣大的地方,一所學校的夥伴,就來自東南西北,大相逕庭的世界;相較之下,台灣的南北差異,似乎真的不算什麼了呢。文化差異,對於他們而言,或許已經習以為常吧!
省與(直轄)市,儘管人口數量有多有寡,升學名額卻近似——造成的,是教育機會資源,競爭壓力的顯著城鄉差異。
聊到這沒有 Google, Facebook, Instagram 的世界,提到網路實名制度;他說確實,中國政府花了鉅大的資源心力,管理控制資訊及網路言論--「為了世界和平」?!
在VPN的艱難掙脫中,我也體會到,其實中國對外資訊窗口並非完全封鎖,只是要跨越的門檻甚高;自然地,人們就待在(便利神速的)百度、微信和微博了。
我想,身為台灣學生,某些層面上是幸福的:台灣的升學不那麼激烈競爭;各地距離不遠、交通便利,容易與家人相聚;透過世界共通的社群、媒體,我們可以容易地串連號召,與各國人們及最新趨勢連結。只是,我們從前或許並未意識到,或者並未珍惜、善用?
造訪創業公社,是整趟旅程中,最與我以往經驗有所共鳴的地方。相對台灣由學校為主引導,大陸的創業孵化器,已完全市場化、產業化;各項資源的完備、智慧科技應用創新、創業社群的蓬勃氛圍,以及資金、市場、人力、發展機會……實非台灣可比擬。
然而,隱隱可感受到,這樣快速的發展,卻必須在受規範控制的場域、政府認可的方向下;與中財同學們的交流察覺,此地社會議題的討論與行動(例如同志及性別議題的討論與呼籲),也不那麼活躍自由。
在台灣的我,習慣了開放繽紛的萬花筒般社會——雖然當中不時有令人憂心的亂狀紛爭,但是對話、辯論與改變,是比較可能的;與更遼闊的世界最新消息,是能隨時連結的。而我不想失去這些。
或許,這也是一種優勢與契機吧!
思索著,台灣發展的困境。我想,我們很難只守在這座小島,而必須走出去,與世界有更多連結交流(成為亞太輸紐等等),才更有機會與出路。然而,例如外交吧--若想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若想走出去,卻(有些矛盾地)得先表示願意承受某些限制。此外,從全球化轉向半全球化的世界,各國對於國際化導致的社會衝擊、國內居民的權益更加重視,(例如我所關注的在地農業社企),無論是要求更開放的台灣,或者想建立與他國的連結,都需要更多溝通,克服更多障礙。
台灣,該如何克服這些考驗?捫心自問,我還沒有明確肯定的答案。
回到家鄉,此刻能做的,或許是勉勵自己、也期許更多人,更積極地走出去;無論是好好把握與世界的連結,踏出大眾媒體的框架,跟上國際重要的議題趨勢;或真正造訪他國,看見大千世界的深度廣度,生涯或社會的改變可能。
如同創業公社的台灣經理所言,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至大陸發展;然而(特別是在對岸的)我們不能不對大陸有所瞭解。不是每個人都將走向國際舞台發展,然而我們不能不對台灣的定位有所見解。
我相信,當台灣人(特別是青年們)對於台灣在國際上的優勢劣勢、機會與挑戰,有所意識,才能透過新的價值觀,與由自己開始的行動實踐,才有機會為此地的未來,帶來改變!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