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什麼動機參與了暑期服務隊?我認為此次服務隊的意義是什麼?
我認為志工服務,是希望為世界帶來正向改變的具體實踐;是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汲汲營營一心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懷抱無私的心,付出時間心力,期望在他人的生命中點一盞燈,帶來希望的微光。經過上學期於社團中的服務經驗,我更深刻體認到──志工服務絕非單方面的「給予」,甚至施捨,而是雙向的「交流、學習與成長」。或許我們的志工服務,能為當地人們帶來的改變,短期內並不顯著;然而我認為志工經驗更深刻的,是對身在台大的我們所帶來的衝擊與感動。因為看見這般截然不同的人情風景,因為這段波折的經驗,讓我們的思維、觀點,甚至未來的選擇、生命的方向,因而有所不同,我想,這是更顯著而可貴的!
而我又想像「國際志工服務」,能讓我對世界另一端的樣貌,不只是「聆聽」,而能透過走訪當地、觀察社區、認識人們、體驗生活,用心看見那世界角落的真實,進而能夠「述說」自己在當地的心靈旅程與感受;遠比觀光客走馬看花、甚至深度旅遊,更進一層地讓異國的心靈與當地緊密聯繫。
在距離家鄉如此遙遠,如此截然不同的世界,生活環境、社會風俗、語言文化上的隔閡,或許將令我深感陌生,深感挫折,然而,這也將是生命中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讓我拋開在熟悉環境的一切累贅與掛念,回歸本心,找回最真、最單純的自己。
透過服務,我希望體察人們生命中面臨的辛苦,思索可能的解方;聆聽當地的需要,運用既有能力給予協助;彼此對等交流,時時反省思索;懂得珍惜所有,體會知足的幸福!我希望,帶著堅定的信念,朝著夢想踏出一步一步──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成為我想看見的改變!
行前要為服務做哪些準備?準備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問題?
在世界志工社中,最重要的拉達克行前準備,就是自己的三階段教案規劃囉!從主題發想,「初階、進階、應用」各五十分鐘的課程計畫,而至教材收集、講稿撰寫、圖卡製作、實際演練,經過三次的全團驗收,持續完善、修正調整,一切努力,只期盼透過課程,為拉達克的孩子們帶來最大的啟發!
教案等行前準備中,最大的困難,我想在於對當地莫大的未知。從學生的英語程度、知識背景,而至生活環境、普遍價值……資訊有限的情況下,規劃課程時,常常不禁擔心,用詞及新知是否符合孩子的程度?事例是否能在當地找到呼應與連結?是否有需要迴避的敏感議題?──所幸,有去年曾服務當地的學長姐,以自身經驗分享並給予微調的建議。又或許,無論我們如何充分規劃,屆時能依計畫派上用場的僅有80%,但,何不就讓剩下的20%,成為自己至拉達克實際體驗後,臨機應變,文化交會而綻放出的火花吧!
準備期間心中有什麼感想?
很幸運地,我的課程「人權與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Human Rights & Design for Change」,歷來已有機構致力於此主題的教育推廣;因此,藉由聯合國、鄭南榕基金會、DFC、DFC Taiwan等網路資源,讓我能取得推薦繪本、優良教案、DFC引導手冊、甚至學習單範本等參考資料,在內容及教材準備上輕鬆、有效不少。我想,或許在設計教案時,與其從零開始,苦苦推測如何結合當地需求與自我專長,不如亦搜尋看看網上既有的教育資源;也許其實已經有豐富的議題推廣教材,一切縝密規劃,只等著我們出人、出力、結合自己希望傳遞新知的心,將教案化為實踐。活用資源,有效率地準備課程,將有機會在孩子身上,達到更完善的、加成的教育效益!
此外,準備教案時,我也盡力加強與印度當地的連結。例如,Design for Change倡議本身即源自印度河濱學校;提到改變世界的年輕世代人物/DFC的故事舉例,我也盡量選擇Malala、APL Global School、DFC India等來自南亞的案例。除了期盼讓孩子們更感親切、更能理解之外,過程中,也讓我對於服務目的地多了更多面向的認識呢!
想像中的印度,是那濃厚色彩氣味與驚奇的Incredible India,然而,傳說中的拉達克,似乎又是截然不同的喀什米爾邊城……。學期中,平時總是汲汲營營地,忙著課業、小組報告、語言精進、甚至投身創業,服務隊的教案準備,亦或多或少令人感到額外的壓力。然而,對於拉達克出隊,我是慶幸的──若非此次奇妙的機緣,此生,我或許永遠不會認識這神秘的「小西藏」罷!又,每一次進度驗收的聚會,與夥伴們一同齊心努力,亦提醒著自己,出隊的初衷:期盼追尋未來大夢之餘,能為人們投入多一點關懷,為世界添上一點溫暖的燭光,從拉達克開始,為孩子、為當地,帶來一些不一樣的交流與啟發!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2 則回應
匿名
2019-03-06 11:28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03-13 21:14 #2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