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又再次經歷一波具有既視感的低潮,正在逐步走出來,希望紀錄走出來的一些思考模式,不論是分享給恰好路過的人或是日後的自己,相信都會有些許幫助。
👊練習超越比較的思維👊
在低潮的時候,更容易陷入與他人/同儕比較的思維模式。
「別人的資源比我多,所以他可以有很多嘗試的成本,不論是去尋找他想要從事的職涯道路,或是有許多見多識廣的機會,抑或是花錢學習目標職業所需的技能。」
「別人能力明明不怎麼樣,賺得錢卻比我多。」
「xxx跟我一樣的年紀,已經達到了這樣的成就/已經財富自由了,我卻仍在這裡。」
「ooo人生已經到達某某階段了,而我卻還在那麼後面。」
「我如果出生在那樣優良的家庭,現在的成就就不只是這樣。」
諸如此類的想法可以寫到天荒地老,但是越看心情卻越差,越感到痛苦,而且對於現況一點幫助也沒有。而倘若過了一年後,你還是停在原地羨慕他人,而不是已經有所進步,那才是最可怕的。
不過在生活的縫隙中,偶爾不免感嘆,當這些比較想法冒出來的時候,以解套的思維來提醒自己,練習用正面的想法逐漸取而代之。
那麼對於「比較」的解套思維是:
1.把比較轉換成正面的、激勵的方式。別人既然可以,我也可以,比較你和別人的差距,努力補足,以此更加激勵自己。
2.不要去比較,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節奏,而是跟自己比。因為跟別人比會讓自己痛苦、心情不好,此時最好就是切斷這樣的思考,快點轉移注意力,避免無限想下去。
3.你所稱羨的人,也有他痛苦的地方。人有許多個切面,你也沒有看到對方的人生全貌,他的中晚年或是其他面向也如他此時這般風光嗎?基準點不同怎麼比,橘子跟蘋果怎麼比。
4.看自己好的、擁有的事物,別人沒有的地方,便會感到平衡許多。
從這個比較的思想延伸出來的是,可以去看看別人的奮鬥過程,那些激勵人心的故事,不論是書本或是報導文章,尤其是運動員的鍛鍊過程。看別人如何克服,如何鍛鍊,藉此砥礪自己。讓焦點從自身轉移擴大到他人身上,說不定會發現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呢。如同楊絳所說:「年輕人,你的痛苦來自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這除了指讀書以外,我想,也指涉說,你的眼界視野太小,其實世界還很大,不用太過放大自己的痛苦,重點在於行動。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