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鳳小梨 / 圖:取自Unsplash)
升學主義教育之下,
讀書是為了要升學,
升學需要經過考試。
因此,在成長的過程中,
相信很多人對於「讀書」的認知,
已經狹隘到了只是為了「考試」。
如果一個大四的學生還這麼想,
那真的是有點太污辱高等教育,
然而,不可否認的,
我確實有十多年的時間,
一直抱持著這種價值觀在「讀書」。
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因為打從出生開始接觸到的所有團體,
無論家庭、學校、社會都告訴我:
「好好讀書,將來考上一個好大學。」
多虧這句世代傳承的名言佳句,
「讀書就是為了考試」的概念,
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國小到高中十二年的讀書歷程,
不斷鼓吹在「考試」中力求表現,
考好可以蓋乖寶寶印章,
考好可以拿獎狀、獎學金、上臺領獎,
考好可以當上醫生、工程師,
考好可以家庭和樂、光宗耀祖,
只要考好似乎就能幸福快樂一輩子。
為何台灣大學生總被說競爭力差?
正是這種價值觀下的產物,
我們都已經太習慣抱持著,
有考試才要讀書的被動學習態度。
「讀書」的目的只是「考試」,
所以「不考試」就很少人會「讀書」。
人們總說,要考上一間好大學,
但是,之後呢?
很少人探討之後的事情。
當大學被塑造成人生的終極目標,
其背後蘊含的邏輯思維是:
「我有大學念啦!」
「我不用再考試啦!」
「所以我還讀書幹嘛?」
於是,大學生們普遍缺乏主動學習、自我精進的能力。
諷刺的是,大學卻只是培養各個專業領域的起點而已,
但整個環境營造的氛圍,
讓許多人跑到這時已精疲力盡,
上了大學後反而失去了學習的目的和動機。
體制內的教育把重點放在考試,
聚焦於從ABCD中選出正確答案,
但真正重要的人生課題卻鮮少探討:
「考上大學是為了什麼?」
「除了大學學歷還能追求什麼?」
「我的人生究竟想成就些什麼?」
我們習慣回答「有答案」的問題,
還記得以前老師會說:「這題沒有答案,跳過。」
面對「沒有答案」的問題,
我們習慣迴避或者根本不在意,
因為那題會送分。
我們讀書只在乎哪裡會考,
我們擅長破解題型、快速拿分,
我們努力練習寫出評審偏好的作文,
我們著重分析各個章節的出題比例,
但這都不是讀書的最終目的。
上了大學才發現,
關於職涯、人生的問題都沒有答案,
和以前考試不同之處在於,
這些問題還無法跳過,始終得面對,
很不湊巧,
我們最不擅長的,
就是回答沒有答案的問題。
大一、二不會去思考這類的問題,
大三、四就開始畢業恐慌症發作,
這些問題的思索與探討,
都不應該是到了二十歲才開始,
然而,從小的教育鮮少引導我們思考這些問題,
這些沒有ABCD正確答案的問題。
讀書的最終目的正是,
訓練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找出這些問題專屬於自己的答案。
也許你心想:「讀書不是為了考試,這種事還需要你說?」
那我就問你一個問題,
你這個月花了多久時間閱讀課外書?
喜歡的話記得💖愛心、🙏收藏、➤分享!
追蹤我掌握最新貼文:鳳小梨 @small_pineapple
更多相關貼文:
© blink.com.tw
4 則回應
匿名
2019-10-31 23:21 #1
鼓勵了作者
1
2019-11-01 10:00 #2
感謝分享,只是在我的認知,我會覺得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比較屬於一種觀念,是靠一直念書無法得到的觀念!
2
匿名
2019-11-15 14:04 #3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11-17 16:38 #4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