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過這種經驗嗎?完美主義者們。
你看著那個不夠完美的細節,只覺得渾身不對勁起來,彷彿見到一張白紙上偏偏沾了一個黑點。
你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一天有四十八個小時,可以一一揪出那些嚙咬性的困擾(沒有畫直的線、不夠美觀的的排版、讓人惱火的錯字)加以消滅。
然而,你仍然只有一顆腦袋、兩隻手、一天二十四小時,噢,你還有迫近的死線、吃緊的預算,跟彷彿轉頭就能看見等著驗收你結果的人雙手抱胸,表情不耐。
你可能為此燃燒著黑眼圈和肝指數,在四面楚歌的條件下殺出重圍,勉力讓品質提升到心頭標準,筋疲力盡的壓線。
又或者是,你從第一步就兢兢業業,細調每個枝微末節,最後發現力有未逮,不得不虎頭蛇尾,挫敗懊悔。
短時間內爆發式的追求完美,會得到成就感沒錯,卻也有伴隨而來的疲乏,以及隨著障礙難度越來越高,每次都要從零開始,失敗的機率會越來越高。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再也無法真正的實踐你的「完美主義」。
--
在限制中包容少許不完美達成最大效益,是不得已的最適解。
但能在重重限制中讓自己一次比一次更完美,那就是本事了。
--
[我如何運用「彈簧式思維」,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保持彈性?]
在文章開始前,想先來跟大家說些重要的事情。
首先,感謝各位讀者與Blink佈告欄的青睞,上一回的文章:
受到Blink佈告欄的青睞,成為當周選文啦~
相當感謝大家的追蹤、作者獎勵,與閱讀!
所以,為了感謝大家的支持,也想給回饋我的讀者們多一點內容,從今天起,
「橘子紅了」的訂閱者限定彩蛋上線囉!
限定彩蛋會是短期內不會在專欄公開的中短篇文字,主題和風格會和專欄裡看到的有著相當不同的內容,容我在此先賣個關子。
只要你在Blink上贈與「橘子紅了」當周文章作者獎勵(不限金額),我就會用回覆獎勵訊息的方式將彩蛋寄給你;或是無須花錢,只要在Medium上追蹤了「橘子紅了」,也能夠持續收到Letter功能隨著每周文章寄出的彩蛋噢。
我希望這不會是需要你付出多少成本的小彩蛋,寫這個專欄的初衷終究是出自喜愛與興趣。
不過,我希望這會是「橘子紅了」與你之間的小秘密,所以選擇了這樣一對一的互動管道,讓我們可以藉此有更多一層的交流。
你想收到彩蛋嗎?如果想,可以在下方留言讓我知道,我會很期待準備每周的驚喜的:)
那麼,今天我們就開始來聊聊,我會如何運用「彈簧式思維」,在重重限制中追求完美,並減少挫敗感、保持彈性、持續進步?
--
「放棄完美主義吧」的建議看了不少,因為鑽牛角尖、無法達成心裡的完美主義而感到挫折、半途而廢的情形也沒有少經歷過。
我因此花了一些時間,去摸索適合自己的思考術,容我姑且稱之為:「彈簧式思維」
這不是放棄完美主義,而是讓完美主義成為進步的動力
還能減少因為無法達成完美主義而挫折、半途而廢情形
你也是完美主義者嗎?
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從點、線、面著手,一步一步建構「彈簧式思維」,幫助自己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保持彈性。
--
[點:放下糾結點,判別大重點,把握轉捩點。──「五十元法則」與豌豆公主]
小時候,家裡給我零用錢的方式是這樣的。
爸媽每天會將錢包裡的找零一一分類,投入電視上那一排存錢筒,五十元放一筒、十元放一筒……,到了週末,老爸會從每個存錢筒中各抓一把零錢出來,把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通通混在一起,散放在桌面上,然後讓我坐在桌子的一邊,他自己坐在另一邊。
「一次只能撿一枚銅板噢。」
我們會約定好規則,等在旁觀戰的老媽一聲令下後,同時開始撿桌上的銅板,被老爸撿走的就放回存錢筒,而我能撿走多少,就是我的零用錢。
奇怪的是,每一次老爸沒收的金額,總是比我使盡吃奶力氣撿起的還多。
「你是大人,動作快,不公平!」我抗議過。
老爸氣定神閒的接受了我的上訴,把所有零錢擺回桌面中央。
這次,他的動作刻意慢了許多,看我撿了兩枚,他再悠哉的跟著撿一枚。
可這樣明顯的放水過後,最後的結果竟然相差無幾。依舊是老爸撿走的金額多,我的零用錢少。
後來,我總算發現了蹊蹺之處。
原來,是老爸刻意將幣值小的銅板放得離我近些,看準人矮手短的我會盡從放得近的一元、五元開始撿起,他自己則是先挑著從五十元開始撿,事半功倍,也難怪最後總金額總是差上一截。
做事,是不是也該這樣呢?
用「彈簧式思維」與完美主義共處,要先從三點出發:
放下糾結點、判別大重點、把握轉捩點
--
放下糾結點:培養全面的視野,綜觀全局以決定取捨
現在我們知道先不要撿一元了(其實或許我們從來都再清楚不過,只是難以說服自己),想想要怎麼撿起更多的總金額,用更全面的視野綜觀全局,或許我們會更理性、甘願的,在重重限制中「暫時」放下糾結點。
判別大重點:培養眼光的精準,決定資源分配的精準
到目前為止都還是老生常談,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的道理人盡皆知,然而,現實世界中,資訊卻不見得盡然周延。
換句話說,你可能不曉得當下沒吃掉棉花糖,事後會不會也可能得不到更多棉花糖呢?你也可能看不見桌面的全貌,要是你決定先不撿一元,結果桌面上其實也沒有更大幣值的其他銅板呢?
所以,另一個關鍵是,要有辨別「五十元」的精準目光。
越精準的目光,在限制中分配資源的決策也會越精準。
只是放棄完美主義不會讓事情更好,
適度取捨後還要能精準分配資源,才能找到效益最大的解法。
把握轉捩點:培養自主的要求,這讓你和別人能不同
話說到這裡,所以,完美主義是絆腳石嗎?不,當然不是的,會想對細節追求完美,至少代表了你看得見讓事情更完備的契機。
完美主義者的高自主要求,正是你和別人不同的地方。
你沒有得過且過、因循苟且,你懂得思考,你想讓事情更好。
這怎麼會是絆腳石呢?
所以,這不是希望你「放棄」完美主義,只是建議你在條件有限時,考量後也許可以暫時「放下」。
但如果時間還夠的話,依序把「十元」、「五元」、「一元」也撿起來吧。
資源有限的時候,或許我們不得不割捨一些非必要的執著,但當行有餘力的時候,就請絕對不要吝嗇於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用更多的心力完善細節。那些更加全面、仔細的成果,很可能是別人看見你的契機。
記得豌豆公主的故事嗎?只有真正的公主,才能隔著層層床單依舊感受到那顆床墊下的豌豆。無須為了一顆小豆子輾轉難眠,願意思考、精進的特質,並不該是你痛苦困擾的根源,相反的,它很可能是你應該好好把握的轉捩點。
完美主義不是絆腳石,讓它成為那顆豌豆,成為他人辨識「真正的公主」的區隔吧。
--
[線:用嘗試修正嘗試,畫出反饋收穫的圓]
一個投手,要想三振打者,勢必得投出手中的球。縱使他知道投出這顆球有可能會大暴投,有可能會被球棒逮住轟成全壘打,有可能偏離好球帶被判成壞球,但要想終結這個打席,就一定得將球投出。
做事也是,嘗試一定有風險,但也要有嘗試,才會有經驗。
我知道,最根深柢固的恐懼,莫過於源自完美主義者真的不想承擔讓人看見哪怕一點點失敗的風險。
要幫助自己面對、適應和完美主義共處的新模式,或許你可以試著想想:
只有投出手中的球,看看會被判定成好球還是壞球,對「好球帶」的概念才會越來越清晰。
偏高了嗎?那下球壓低些,偏內側了嗎?那下次往外點。
完美主義者會想要不斷精進細節的特質,才是能夠充分修正錯誤的利器。
同一個領域、相似的事情,要做好的標準就像好球帶,一直在本壘板的上方,範圍可能就是那麼大,最多就是因為主審判斷而有些許偏差。
所以,試著這樣想吧 ,把持前面提到的三點邁開腳步,著手嘗試,不管你這一次做得完美與否,只要你願意嘗試,下一次,你都有更大的機會可以往完美更接近一點。
畢竟不管怎麼做,風險始終存在(承載你精雕細琢嘔心瀝血的大作,依然有不被接受的風險)
最佳的風險管理策略,應該是把風險平均分散在個別能夠接受的範圍中。
更好的是,將一次嘗試獲得的經驗內化成能帶著繼續走下去的能力。從出發點拉出線條,比起義無反顧、莽撞不復返的一直線,畫一個會反饋收穫、磨鍊出源源不絕精進能力的圓,更能幫助你下次做得更好。
--
[面:持續調整精進,保持彈性的彈簧式思維]
你從點拉出線條畫了一個圓。
現在,別斷下筆畫,繼續前進,重複連起一個又一個圓,你的進步軌跡會堆疊出一條彈簧的形狀,拉出立體的維度。
這就是「彈簧式思維」。
藉由一次比一次更好的嘗試與經驗累積,你會越來越知道要怎麼投出「好球」,當你足夠了解自己能把球投到哪裡的時候,就算「好球帶」有所調整,你也能隨之調整,繼續投出眾人眼中的「好球」。
而精簡節省來的那些時間與心力,你就可以用來追求更完美的結果。
你也許可以在好球帶內更進一步幫自己「配球」,試試看:內角外角呢?直球還是變化球呢?
藉由重複嘗試,累積經驗與資訊,日漸加強「控球能力」,你能投的球更精準、多變了。
你的能力與格局、風格與特色會越來越立體、鮮明,
就像彈簧那樣,伸縮自如、揮灑自得。
這不是又離完美更近一步了嗎?
彈簧式思維解放的是完美主義者想讓事情更好的相望,
分攤的是沒辦法一次讓事情達到高標準的挫折,
保留完美主義的動力,分攤它招致的痛苦。
不過,我必須在這個時間點多提醒一件事情。
請務必記得,過往的經驗是幫助你更有效率的拆解問題,幫助省下資源,才能將其用在更想追求的彼方,不是讓你的思維僵化,落入守舊、不思變革的窠臼。
之所以稱作「彈簧性思維」,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彈性
你的完美主義,是要用來為成果創造新的高度,如果在這裡陷入了安逸、僵化的窠臼,就是反其道而行,請務必記得,時刻保持彈性,時刻前進。
--
親愛的完美主義者,對完美的追求不是一場短跑,我們生命中要跨越的無數困頓更像是永無止盡的馬拉松,所以,別放任那些鑽牛角尖導致的挫敗感、那些試圖讓你停下腳步的安逸感在半途輕易擊倒你。
這不是甲子園淘汰賽,錯了一步就萬劫不復。我們每天每天要打的是職棒大聯盟的例行賽,贏的比輸的多、下一場比前一場好、後一球比前一球精準,就會離冠軍更近一步。
你沒有放棄完美主義,
你只是用更漸進、更彈性的方式和它相處,
讓適度的痛苦與追求成為你的助力,
讓它決定你會有所不同。
訓練自己,每一次都盡可能精準的判斷。
訓練自己,每一次都記取經驗,才能在下一次做的更好。
訓練自己,每一次都要做得更好,每一次都要往完美更近一步。
試著改用「彈簧式思維」處世,完美主義者。
你反而會發現,你其實一直、一直都在追求完美的獨特道路上。
--
謝謝你讀完這篇文章,如果你還想看更多,可以追蹤「橘子紅了」,也可以用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或者你還想看到什麼主題。
別忘記,從今天起,作者獎勵或Medium追蹤都可以收到小彩蛋噢!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8 則回應
匿名
2020-04-18 14:35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4-19 10:21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4-19 23:58 #3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4-20 00:38 #4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4-21 02:11 #5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4-24 00:44 #6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4-26 02:23 #7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07 23:29 #8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