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經濟部提出酷碰券政策作為刺激消費振興政策。然而,原先預計於四月底上路的酷碰券政策卻遲遲無法確定實施細節,招致輿論質疑批評。
究竟酷碰券政策為何會在與媒體、社會溝通的過程中頻頻碰壁、又該如何改進呢?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嚴重打擊經濟。因應疫情衝擊,經濟部在2020年3月,提出酷碰券政策作為刺激消費振興政策。
然而,原先預計於四月底上路的酷碰券政策卻遲遲無法確定實施細節,招致輿論質疑批評,直到本文截稿前都尚未上路。究竟酷碰券政策為何會在與媒體、社會溝通的過程中頻頻碰壁呢?
在關注酷碰券政策的同時,我也把這當作練習將時事結合所學的機會,因此試著把在這個議題上對經濟理論與媒體溝通的觀察,寫成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啦~
本文將從經濟學理論搭配媒體再現成果,說明酷碰券政策的原理與內容,並輔以美國紓困支票政策案例,比較國內外境況,進而探討酷碰券政策的處境與問題點,最後提出改進的諫言。純屬個人看法,如果有任何誤植、或你覺得有什麼寫得不好懂的地方,都可以和我一起討論你的想法,也可以到「橘子紅了」的Medium閱讀有附上完整註釋連結的好讀版!
偷偷提醒你,現在「橘子紅了」的訂閱者限定彩蛋上線囉!只要在Medium上追蹤了「橘子紅了」,或在Blink上贈與「橘子紅了」當周文章作者獎勵(不限金額),我就會用Medium的Letter功能或回覆Blink獎勵訊息的方式將彩蛋寄給你;第一顆彩蛋上週已經悄悄放進你的信箱囉,快去讀讀限定分享的小秘密,或是從這週也加入訂閱者的行列吧:)
--
為了挽救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緊急經濟衰退,各國政府紛紛採取擴大支出的策略,試圖增加國民所得與流動性。
除了紓困項目,政府也陸續規劃振興消費政策,其中,最受矚目的正是主打「你消費、我來折扣回饋」,透過行動支付平台,在適用通路消費,每人每月優惠25%、上限1000元的「酷碰券」政策。
經濟部長沈榮津在受訪時,一再強調酷碰券政策「可期達成4倍效果」的特色,傳達政府試圖運用經濟學的「乘數效果」理論達成振興目標的核心理念。
什麼是乘數效果呢?
在經濟學理論中,暫不考量進出口時,國民所得會等於民間消費、廠商投資、政府支出的加總。
當政府提出「酷碰券」政策,透過增加政府支出1000元,國民所得理論上也會跟著增加1000元。
而傳統凱因斯總體經濟學派更進一步認為,每當政府擴大支出1塊錢,對國民所得其實會產生超過1塊的效果──這就是「乘數效果」。
以酷碰券案例來說,如果民眾想要使用酷碰券政策的25%優惠,要用完優惠上限1000元,也得自掏腰包3000元。藉由政府支出誘發消費,提升國民所得。理論上,就總共能收到4倍效果。
政府將酷碰券政策定義為振興階段政策,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以及經濟部等政府相關部門,雖然目前在社群都仍將宣傳主力放在疫情中紓困政策上頭,卻也都曾在紓困政策相關貼文的內容中,多次呼籲大眾酷碰券政策的定義:不是紓困政策,而是疫情後振興。
輿論卻也出現不少反詰:要觸發乘數效果,為何不發使用更方便、人民更有感的現金呢?
--
經濟部長沈榮津在回應「為什麼不發現金」的提問時,曾經直言道:發現金「有人會存起來,無法誘發消費。」
要達成好的「乘數效果」,關鍵在於誘發的消費規模。當民眾願意進行越多消費,對經濟景氣的復甦幫助也就越大。
發現金在交易、行政等成本相對低上許多,滿足感也較為直觀,但若是因為擔憂未來不確定性,將收到的現金拿去儲蓄,縱使進行政策補貼,也可能徒增赤字而沒有收到期望效果。以2017年儲蓄率高居世界第19的臺灣民眾儲蓄習慣而言(2019年儲蓄率高達34.37%),或許真的會有政策成效不彰的情況發生。
經濟部在酷碰券政策上多次表示願意多方聆聽意見、細節可再做調整,唯獨在「不會發現金」的立場上相當堅決,採取中央說服途徑,堅持酷碰券的乘數效益與誘發消費的核心概念。
--
同一時間,美國總統川普卻二話不說的發出了現金支票。
美國的儲蓄率相對低上許多(2017年僅17.5%,世界排名113),除了較無影響乘數效果的理論意義外,實際上,更表示當經濟狀況受到疫情衝擊,許多美國國民可能手頭上沒有足夠的儲蓄可以支撐生活所需開銷。
這筆1200美元(折合新台幣約3萬6000元) 的現金看似金額龐大,實則對需要維持生計的家庭而言仍可能是杯水車薪。紓困津貼政策尚且談不上疫情後振興,而是不得不先解決疫情當下燃眉之急的紓困救急。
美國媒體在大致認可紓困政策方向、並催促川普政府應持續擴大紓困規模的同時,卻也出現部份政治層面的質疑。
這是因為,川普總統不但寄出信件給接受給付的美國民眾們,也在紓困津貼上添加自己的名字做為註釋,打破過往由財政部簽署發行、確保行政中立的作法。
《華盛頓郵報》指出,川普在紓困津貼印上自己的名字,是前所未有的舉動。眾議院院長佩洛西在接受CNN採訪時,更譴責此舉是「可恥的」。
對於即將在2020年底總統大選爭取連任的現任美國總統川普來說,處置疫情與經濟衝擊的表現將至關重要。在紓困通知信件與支票上高調放上個人標誌,多少有著宣示政績的意味,川普此舉在媒體輿論上博得的關注與宣傳效果可說是相當龐大。
川普以個人標誌符號,在實施政策之餘,帶出宣傳政績意義,更隱含著為2020美國總統大選連任之路推波助瀾的操作。
對比台灣現狀,財政政策的符號意涵連結政治角力的狀況,也發生在時常和酷碰券一起被提及的消費券身上。
--
酷碰券使用「券」這個符號,容易讓台灣民眾因為既有經驗,先行聯想到過往因應2008年金融海嘯的消費緊縮發放的3600元消費券。
消費券和酷碰券同樣有著不能儲蓄、必須消費的特性,由於消費券少了限定必須先消費再折扣的規則,使用限制較少,民眾使用上滿意度、方便性都較高,卻也較難誘發其他消費。
經濟衰退中,民眾往往只敢將其花費於原先預定的消費項目上,較難進一步誘發消費,達成乘數效果。事後檢視消費券政策成果,雖然在金融海嘯中宛如一場及時雨,卻未能達成原本計畫推升的經濟成長率目標。
縱然起因與處境和2008年不盡然相同,酷碰券繼續使用「券」這個符號,作為面對全球性金融衰退因應經濟衝擊的措施,也就使得消費券與酷碰券,引申出「兩代政府因應經濟衰退的政策表現」意義,被輿論持續仔細檢視與比較。
攸關多數人的酷碰券是高近身性的議題,處於尚未看到盡頭的疫情中,議題設定時間差相當短,不確定感也導致強烈的需求引導,媒體在酷碰券政策的議題設定上影響力相當顯著。
也正因為大眾的高度關注,許多政治人物爭相發聲。反對聲浪以最大在野黨國民黨為首,時代力量、民眾黨等也紛紛表達質疑,同屬執政黨的民進黨籍高嘉瑜、林岱樺等也曾做出反對表態。
雖不排除政治立場對媒體議題設定帶來一定程度的偏見效果,不過,在媒體上,各方意見對政策的反詰與意見分歧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
在媒體再現、大眾輿論表現不佳的酷碰券政策為何頻頻碰壁?本段中,將先探討酷碰券政策的兩大問題點,最後由經濟層面與媒體層面兩個層面,提出改進的建議。
酷碰券受到質疑的內容主要包含兩大面向:使用限制過多,與實施細節模糊。
--
酷碰券限定行動支付管道,並且排除因疫情得利的電商、外送、超市賣場等。
設立重重限制的用意原是為了推廣行動支付,以及將補助集中於受疫情衝擊的產業。只是,行動支付的使用率雖然近年來有所成長,卻尚未成為主流,城鄉差距與年齡因素的數位落差也不可忽視,雲林縣長張麗善就曾公開表示:以農業為大宗的雲林縣消費型態和都市不同,可能有九成縣民不會使用行動支付。
這違背了多數人的消費習慣,大宗非現金支付管道如悠遊卡、一卡通、信用卡、Apple Pay等都不在支援範圍中,加上消費場域的限制,可能大幅降低使用意願,讓政策效果打折扣,也有圖利特定廠商的疑慮。
此外,原定四月底上路的酷碰券遲遲未確立發放模式,最終推遲實施日期。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質詢中,經濟部表示酷碰券屬於振興階段政策,將待疫情指揮中心的判斷疫情緩和後再開始實施,並未有確切日期。
這樣限制重重、輪廓模糊的訊息表達,對社會大眾接收資訊多有不便,就這點來說,酷碰券政策的表現實在稱不上及格。
--
縱然出發點上大多立意良善,酷碰券政策目前看來仍有不少環節缺乏考慮,屆時執行成效也有待商榷。
在政策實際上路前仍有一段可再多加思量的緩衝時間,若能提出建議,我會希望在經濟理論、媒體敘事兩大層面再作改善。
--
經濟理論層面,乘數效果的「4倍」藍圖固然誘人,但考量添加使用限制後可能降低的使用率,以及諸多現實因素,是否能夠真的達到4倍這麼顯著的效果?這尚且需要在公眾媒體上提出更多專業評估佐證供眾人思考。
行動支付的數位落差問題、政策設計與大眾消費習慣的落差……單就經濟理論來看,酷碰券政策確實較減稅、發現金/消費券等方案效益更大,可是許多受到質疑的問題點,都體現出其內容似乎有些過度理想化,和實際狀況脫節。
理論固然是政策規劃的有力後盾,不過,理論與現實的距離同樣需要謹慎納入考量,面對全球震盪的嚴峻時刻,對於要撒下大筆預算、把持台灣經濟前景方向的經濟政策,勢必要步步為營。
媒體敘事層面,了解酷碰券政策資訊時,容易在聆聽政府說明時,不斷接收到:「『不是』紓困政策,是振興政策」、「會存起來『無法』誘發消費」、「『不能』用於特定消費場域,只能使用行動支付」等否定、限制的字眼,來自政治人物、媒體、輿論的意見,也充斥著「不方便」、「圖利」、「上路遙遙無期」的負面訊息。
此外,大眾會相對更渴望了解相對紓困政策近身性高的酷碰券政策,當前卻無法獲得確切資訊,只有中央說服途徑下的強硬態度,讓人有些被說教的感受。
酷碰券政策作為因應疫情的緊急措施,由危機處理的STARCC原則(Simple, Timely, Accurate, Relevant, Credible, Consistent)檢視,過多的限制讓政策理解不夠簡單(Simple),實施模式缺乏具體性(Relevant),也讓人對政策觀感不佳。
而且,如果說乘數效果是酷碰券政策的核心特色,那麼,比起單單強調「4倍」的數據,是否應該用更容易接受的敘事方法,說明這個概念呢?以更貼近生活的實例故事說明乘數效果,並更實際的說明為何能得出4倍這個數字,而非讓民眾總是得用比較他國紓困政策或過往財政措施的方式,來建構對酷碰券政策的理解,將主體放回政策核心本身。
對於沒有相關理論基礎的人來說,大眾需要更貼近直覺的敘事說明政策效果與使用模式,想要透過疫情契機改變消費模式固然有其企圖,但酷碰券政策的媒體再現內容發散到「刺激消費」、「台灣執行境況難處」、「產業升級」各方面,反而讓人難以把握重點,只會有受到重重限制的茫然感受。
或許,在媒體表現上,可先收斂重點,配合邊緣說服途徑,以正向、柔性的敘述,賦予消費在個人需求之外更多意義(例如經濟復甦、社會共榮的意涵),幫助民眾共同了解、並改變眼前困境,一起勾勒疫情後的嶄新前景。
--
我認為,頻頻碰壁的酷碰券政策,只要經過適當地修正、改進,也能成為引領台灣走出疫情陰霾、碰撞出新火花的嶄新契機。
--
謝謝你讀完這篇文章,如果你還想看更多,可以追蹤「橘子紅了」,也可以用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或者你還想看到什麼主題。
你也可以在Medium、Matters、方格子找到我!現在「橘子紅了」的訂閱者限定彩蛋上線囉!
只要你在Blink上贈與「橘子紅了」當周文章作者獎勵(不限金額),
我就會用回覆獎勵訊息的方式將彩蛋寄給你;
或是無須花錢,只要在Medium上追蹤了「橘子紅了」,
就能夠持續收到Letter功能隨著每周文章寄出的彩蛋噢!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5 則回應
匿名
2020-05-05 15:14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07 13:18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08 02:31 #3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13 00:55 #4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21 02:26 #5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