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na Lin / Facebook產品增長分析師
台大國企系畢業,美國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金融碩士。
曾在美國投資銀行實習(B. Riley & Co.),擔任經濟顧問(Economic Consulting)數據分析師,隨後在科技獨角獸Square Inc負責行銷數據分析。現於Facebook總部擔任產品增長分析師。
多年美國求職經驗,樂於分享各種職涯小撇步和血淚談。經營「糖霜與西裝」臉書粉絲團與部落格。
職涯過程
就讀台大國企、CMC財金所,第一份正職在Analysis Group,是一間顧問公司,主要針對法律和經濟做數據研究。做了兩年半之後發現自己喜歡分析data,經過半年摸索成功轉職到科技業,到獨角獸新創公司Square做行銷數據分析(Marketing Analytics) ,過程中需要透過研究data來驗證,後來因為希望可以看到行銷以外數據,因此進到Facebook做產品分析。
分析師是什麼?
如何進軍美國?
很多人都覺得去美國很簡單,或去了再想就可以了。但在選擇進軍美國前,應該先策略性思考和規劃,因為跨國求職的成本很高。
美國找工作看什麼?
亞洲人有優勢嗎?
沒有人種的優勢。部分可能有亞洲人數學比較好的錯覺,關於數據相關工作滿願意給你做的。
我的觀察是台灣學生普遍工作態度非常好,讓大家想跟你工作,也能在團隊裡合作得很好;另外,台灣學生也相較其他人更有創意。
美國求職策略
你不可不知的面試秘辛
美國學生面試的態度非常好、很注重面試,導致面試、說話的水平很高。
美國工作的實際面貌
Q&A
Fiona:普遍切入點是硬實力,可量化的能力。
Fiona:只要履歷可以寫出關聯性,能將自己塑造得跟這產業接軌,大家不會很care,跨領域滿常見的。
Fiona:有,面試的時程會拉比較長,但明後年會是不同的風景。
Fiona:通常會發工作簽證的都是比較大比較好的公司,但即使知道沒有也可以去面試,反正就當免費練習機會。
Fiona:練久了就可以在浮誇和正常轉換。
Fiona:同樣的職位可能一年之內再去申請會比較沒有機會,recruiter會比較頃向把機會留給新的申請者。但是如果是投「很不同」的職位(例如產品分析組 vs 工程師組)可能不受此限。
Fiona:分析師是很新的領域,還在蓬勃發展,要趨於飽和還需要一些時間。找工作困難是因為職缺還有點亂,Title很多,需要摸索。這個領域還滿推薦。
Fiona:陳述意見卡卡得很正常,但要持續願意嘗試。有兩個可以幫助的點:一、條列式,一開始就先講有幾點,再根據幾點講;二、用”因為所以”句型;三、跟對方說”我想一想”或重複他的話。不用講多,慢慢練習。
Michael:講英文每個人要找到自己的節奏,找到讓自己講得清楚的模式。跟自信心很相關,突破最大靜摩擦的概念。
Fiona:想轉職一定是因為沒經驗(不然就不叫轉職了)。會想轉職的原因一定是因為做了某個小專案發現自己喜歡這塊,面試時就努力找過去跟科技相關的專案來講。另外我也努力去了解科技領域的人大概都做了什麼、了解完美的人都有什麼經驗和能力,再思考自己有沒有類似的經歷,並多參與類似專案和自學。分析工具可以自己學和上網找課。
Michael:我在做每個新工作時都會更新履歷。不要害怕被拒絕,只要有一次成功上自己喜歡的公司就好。
Fiona:不要聊美國敏感議題。可以聊你假日在幹嘛或問吃甚麼?過節在幹嘛?這些問題有一些罐頭回應,可以用OMG開頭。
Michael:講事情比較不容易踩雷,可以反丟問題給他。
Fiona:一開始覺得自己英文能力很好但在美國根本不夠。多聽多看美國的用詞。
Michael:來美國之前覺得自己英文還不錯,但如果不是在美國念書,對話上會有三個問題。一、自信心,如何打破自己的障礙;二、語調,需要多聽美劇;三、很快速反應,美國人講話速度很快,有和外國人接觸的活動是很好的練習。
詳細活動內容,請參考:職業窺探:如何在美國開啟職涯?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