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一個人沒有國際觀,真的就不行嗎?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但並沒有那麼嚴苛與狹隘。
繼上回談論領導力的主題後,這次我想來聊聊的是這個時代常常被提及的另一個名詞,「國際觀」。
全球化的優缺點在近期的疫情中,又重新回到眾人檢視的風口浪尖上。年輕人應該回歸鄉土、還是向外飛翔,也始終是需要討論的議題。
今天,我想先從我經歷過的兩個小故事講起,然後來談談我眼中的在地觀與國際觀。
這年頭,一個人沒有國際觀,真的就不行嗎?
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但並沒有那麼嚴苛與狹隘。
《 本文目錄 》
在地觀:〈高鐵〉
國際觀:〈阿拉伯文〉
我眼中的在地觀 / 國際觀:對世界的認識、看世界的視野,就像一門統計學
-
第一件事情發生在我的第一份實習工作途中。
實習崗位所屬的研究部門,接手了綠能相關領域的案子,內容大致是台灣的在地發展情況。
於是,實習期間某一日,我跟著正職人員們移師南下,到嘉義一個綠能推行上的「模範社區」實地訪察。
從高鐵轉搭遊覽車奔向目的地,遠遠的我們突然看到一個人站在路邊,站在一大片田的旁邊,朝我們揮著手──突然我們發現,他就是要接待我們的社區發展協會會長。
天氣很熱,會長上了車,拿出手帕抹了抹汗,這才示意遊覽車緩緩開進鄉間小徑。
人煙並不多,一路看來只有幾縷白髮蒼蒼。(這對於老家也在中部小鄉鎮的我其實不是太稀奇的景象,可我確實聽見車內的研究員、官員們,確實有幾些低低的訝異討論,這反而更讓我訝異。)幾方翠綠幾方灰褐休耕的田地的純樸景象,透著高科技感的太陽能板時不時穿插其中。
過程中,時不時就能看到兩邊人家裡,坐著板凳、搖著扇子的老人家抬眼朝打破寧靜的引擎聲投來視線,一瞬間我竟有點分不出被「觀賞」的,究竟是他們還是我們。
打開麥克風,會長娓娓道來。他遊說居民們接受綠能的辦法,其實跟什麼經濟效益、永續發展沒什麼關係。
在地人口一天天老化,年輕人留不住,老人家們漸漸難以負荷大片田地的勞動,所以改在屋頂、田地裝設太陽能板換取收入,是幫助他們維持收入的辦法。
精美的數字、漂亮的口號在這裡缺乏說服力,可終究要有人去搞懂這一切,才能發掘鄉里的效益與出路。他說,為在地服務,他數十年來就是當那少數人的角色,幫大家釐清繁瑣的建置、法令難題,爭取補助、撰寫企畫、接受評比。
大多數人可能搞不懂「綠能」是怎麼一回事,但至少知道那些沒辦法耕作的田、用不到的屋頂可以幫自己多少添點收入。大多數人也可能搞不懂什麼「長照2.0」,但知道鄉親間會更有辦法互相照應。
而綠能為在地帶來的影響與前景,把時間拉長才會漸漸顯現。
有人願意帶頭做,有更多人願意跟著做,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一點一滴、艱辛緩慢的排除實務上的阻礙,才能扎進土壤裡。
「綠能模範社區」是這樣來的。
這當然是查詢任何資料、數據都難以真正理解到的事情。雖說訪察之後,我猜,也很難被真的寫進研究報告中。
那一天,我暗自深受震撼。
回程路上,會長隨口問我:「台北那麼遠,你們今天怎麼過來的啊?」
「搭高鐵。」我據實答道。
「唉呦,高鐵很貴捏。」會長看著我們一行二十多人浩浩蕩蕩的陣仗,唉呦了一聲笑道,沒有再多說些什麼。
遊覽車開回一開始的地方開了門讓他下車。
透過車窗,我看見會長依舊站在田邊,與我們揮手道別。
-
場景轉到阿拉伯文的課堂上。
我選擇阿拉伯語文學系作為輔系時已經是升上大三的那個學期,還是得老老實實抱著書窩進一群新生中間,從阿文系必修的阿拉伯文上起。
開學第一堂課,老師從基礎教起的同時,也時不時配合內容,不經意的向台下抽問阿拉伯幾個國家的位置、半島的地理與氣候,或對伊斯蘭文化的簡單認知。
隱約記得中學時期在世界地理的章節學過,只是距離大考已經有段時間,我還是忘得七七八八的,前排一整群大一新生也是戰戰兢兢的回想著被拋在暑假後頭的知識。
老師環顧滿室學生的態度並不嚴肅,只是嘆了口氣,跟我們說,從這學期開始,系上把必修的文化課程拔除、課程時數下修,只先留下語言、文法課程。
「阿文系不只該只是語文訓練班。」她說。
是的,學一門語言當然可以從中發現文化嵌入骨髓的蛛絲馬跡,要最深刻而真實的了解一種文化,這是艱難但紮實的途徑,也是為什麼負擔沉重,我還是咬著牙從這門課選起。
可要了解一種文化絕非把字母、單字、文法弄通就可以的,因此,每一堂課,即使進度總是吃緊,我們還是總會騰出一點時間,聽聽阿拉伯的流行音樂(還有可能長達六分鐘的前奏,或歌手三十年來面貌沒有一絲改變的奇聞),或老師在阿拉伯留學時經歷的軼事。(想著要測試瓦斯有沒有漏氣要弄點肥皂泡來時,阿拉伯人豪邁的直接甩了一根火柴上去檢驗)
有些看似荒誕的限制、習俗(像是每本雜誌都要用「手工馬賽克」把女人的裸露肌膚塗黑)實在聞所未聞,笑著笑著中大家卻也不知不覺的越來越能勾勒出阿拉伯世界的模糊輪廓,甚至比從前在地理課本上辨識著地圖、記憶著課文重點更加具體。
那些超出原本理解範圍的見聞,跟同樣極度難懂的阿拉伯文,讓這門阿拉伯文課跟堅持著我們要多知道這些的老師,一直是我大學生涯中最刻骨銘心的一幕之一。
-
我當然不可能會去說會長不懂綠能發展的全球趨勢與使命;也不會去說阿文老師盡教人崇洋媚外。
在地觀或國際觀,我們都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幾年來,我不斷感受到這種拉扯。
我不只一次感受到一些事情不太對勁,像是踏入財經研究的領域時,開始笨拙的學習美股、人民幣的知識,卻發現對台股、新台幣缺乏認知。
我也會在偶然點開國際新聞掃視標題時,發現自己明明大半時間都在看螢幕與社群,時刻接收資訊竟錯過了國際這麼多事件卻一無所知。
我有過那些時間,即使是相當近身的議題,還是更相信國外權威背書的說法(很久以後才知道,什麼英國研究,美國報導,即使是著名的媒體,也會有立場的傾斜需要關注);也有過那些時間,不由自主的就悶在象牙塔裡,對小議題硬要鑽牛角尖,而失去了更廣闊的觀點。
-
後來我慢慢確認,在我眼中,在地觀、國際觀,並不是相悖的概念。
都是「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都是「一個人看這個世界的視野」。
就像抽樣統計,難免跟真實世界會有所誤差,這樣的視野多半會有死角(或說,這一切其實龐大到沒人能確定母體是什麼樣子)。
誤差很難為零,將誤差降到可接受的範圍,才是我們該努力的目標。
那麼,要怎麼做呢?
透過知識、媒體的再現與傳承也好,藉由實際體驗也罷,增加對世界的認識、拓展自己的視野,無非就是藉由更多的探索,提高「樣本數」來構成更全面而精準的認知。
每個人的「視野」或許有些許的不同,想當然,大家都會從自己的認知作為出發點。
然而,面對那些未知的事情,面對那些不同的聲音,用尊重包容這些「誤差」,才能對你可能聞所未聞卻真實存在的另一面,留一份禮節與氣度、留一份對新知的接納、留一份對世界的溫柔。
向內紮根或向外索求,都需要龐大的心力,而拓展視野一直都是這個時代重要的課題,我也還在努力的路上。
-
謝謝你讀完這篇文章,如果你還想看更多,可以追蹤「橘子紅了」,也可以用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或者你還想看到什麼主題。
另外,今天起,訂閱者方案2.0改版啦~
現在,你也可以填寫訂閱表單,加入訂閱者方案的行列,每周額外收到一封「彩蛋」的小小分享。
你也仍然可以透過Blink作者獎勵(不限金額,自由打賞,如果只是想收到彩蛋的話有其他不用付費的管道噢),或是訂閱Medium(免費),收到每周一次的信件,已經訂閱的讀者們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如果不想重複收到,可以不用填寫這個表單:))。
訂閱與否不會影響正文閱讀的完整性,每周的小彩蛋,只是我想要有更多交流與分享的小小任性:D
對我來說,每一次的調整與修正,都希望能聆聽到更多意見與回饋,填入你的信箱,容我邀請你加入「橘子紅了」,這個開闢來進行思考、實驗的小小場域。
一封信件,或許就是我們開啟更多交流與機會的契機!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2 則回應
匿名
2020-05-27 23:03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28 00:19 #2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