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過自己熟悉的經濟學可以有這麼多新的詮釋,一邊溫習的同時反而活化了頗多思考,《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大概是近期讓我讀起來最驚豔的書。
-
由於「橘子紅了」第一篇文章繁星錯了嗎?用經濟學「機會成本」談選擇繁星計畫升學,和我學會的事,先前在獨立天下的讀者投書刊出,因而在前幾日,收到了獨立天下作為回禮的贈書:
《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
經濟公民必須知道的世界運作真相與因應之道》。
這本書是2008金融海嘯後,劍橋大學張夏準教授於2011年發表的著作,對資本主義提出反詰,呼籲大家思考如何讓資本主義變得更好。2020年的6月,此書重新出版。作者希望台灣讀者能用不偏重意識形態、更注重歷史事實的角度了解資本主義,找出台灣特色的資本主義,才能真正的改善問題。眼前,我們面對的又是下一個十年裡,最嚴重的經濟動盪,讀起此書,別有奇妙的感受。
坦白說,作為一個過去三年主修經濟(外加明年選擇經濟學作為考科之一的考生…….),在這種時候,選擇閱讀這種挑戰這幾年來奉獻時間、努力追隨的經濟學思維,懷疑這些極度熟悉、習以為常的理論內容,時間點上似乎不是個太好的選擇(笑)
不過,我始終相信,任何思維架構、價值信仰,始終有其盲點所在。縱然以經濟學作為思考的理論骨架,面對現實的挑戰,也依舊得保持懷疑、彈性,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才能真正有效地為這個世界解決問題。
利用通勤時間在公車上閱讀,或許是沒想過自己熟悉的經濟學可以有這麼多新的詮釋,一邊溫習的同時反而活化了頗多思考,《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大概是近期讓我讀起來最驚豔的書。
原本第一眼看到書名還相當擔心是什麼農場標題,不過實際讀起來,內容信手拈來盡是貼近生活、易讀易懂的舉例,勾勒理論的盲點與真實世界的問題,資訊量雖龐大卻不艱澀,新穎觀點的論述與反詰更是相當精彩。
我認為,即使沒有詳細內建先備知識,也通常多會在新聞上、生活中耳聞這些資本主義的概念,因此閱讀不難上手;當然,如果原本就對相關領域有所涉獵,更會發現更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
這本書中,主要結構為:
在每個章節先告訴你一件「他們告訴你的事」:亦即大家熟悉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學;
再告訴你「他們沒有告訴你的事」:亦即世界運行的真相,也就是作者的反詰。
接著,環繞著這個觀點展開論述。
完整內文當然是更加精采的,不過,接下來,我會以每段約300字的方式,簡單摘要這「23件事」的內容,並拆分為四篇文章方便閱讀。每篇文章會收錄6件事情,並在最後一篇文章總結我自己的感想。
這次的首篇中,將摘錄第1到6件事情,你會讀到:
-
那麼,正文要開始啦~
-
「自由」只是我們接受其潛在限制而不自覺,它無法客觀界定,而潛藏政治動機的干預,也可能隨著時間改變、甚至引發衝突。例如,隨著時間過去,童工、汙染法規愈發嚴謹;是否能自由買賣奴隸引爆美國南北戰爭。
所以,主張「自由市場」的人,是否可能其實是在用意識形態的斗篷,假裝自己的政治動機出自於「經濟」並非政治,藉此與對手的「政治行為」劃清界線呢?
像是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大動作將金融部門國有化,小布希總統當然不會說這是「社會主義」,而會說這是「必要時才干預市場」的作為。
作者認為:
市場界線的模糊無法用科學的辦法客觀判斷,因此經濟學不是科學,而是一場政治運動。
「專業經理人」與「股東」聯手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時,會藉由壓榨其他利害關係人、砍低成本,解雇勞工、外包給低工資國家……造成失業、加劇收入不平等,損害公司長期發展潛力與總體經濟成長。
另一方面,公司用多出的利潤回購自家股票抬高股價,股東、專業經理人卻能獲取更多利益,情況不利時,股東也只要出售持股就能輕易退出公司,員工、供應商等則可能承受更多壞處。
這種情況在富裕國家較不易發生,多數富裕國家會保有一批長期的公司利害關係人,讓他們發揮影響力稀釋他們狼狽為奸造成的影響。
作者認為:
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方針,對國家經濟或公司本身,都是不公平,也缺乏效率的想法。
富裕國家與貧窮國家之間的薪資差異,主因在於移民管制。
例如:瑞典司機薪酬可能是印度司機的五十倍,但就算算入人力資本差距,開車技術真的可能差距五十倍嗎?然而,由於移民管制的保護,這些生產力可能毫不遜色、卻只需更少工資的勞工無法與當地勞工自由競爭。
移民限制通常與政治密切相關,過度開放移民的確會衍生問題,但有些國家歡迎對於帶來技術、投資的移民,讓開發中國家資金短缺、技術外流的問題雪上加霜。
事實上,貧窮與富裕國家的主要差距在於各自的富人,窮人相去無幾。(即使有,也是因為長年來整體發展,讓富裕國家擁有更好的科技、組織與基礎設施,如巴菲特自己所說,他若生在孟加拉、祕魯,可能仍窮困潦倒)
作者認為:
個人的生產力除了個人能力,也與歷史傳承和社經體制相關,唯有把握市場的政治性質和個人生產力的集體性質,才能建立更公正的社會。
人們往往低估舊時代,高估新時代,這可能讓人對政策、生涯作出錯誤的決定。
例如:洗衣機解放了女性勞動力,改變婦女社會地位,造成世界全面性的改變;而網路傳送訊息的速度雖比傳真機節省了100倍,卻不如電報當年的發明減少的2500倍效益。
用這樣的標準來看,洗衣機改變世界的程度是否其實比網路還大?
雖然不算放在同一條線上比較,但作者希望警惕的觀念是:這樣的「錯覺」產生的錯誤評估可能導致錯誤使用資源,例如:富裕國家捐贈資訊用品給貧窮國家彌補數位落差,但這些資金先投入在水源、電力等基礎設施會不會其實更能改善他們的生活?
當然,新出版此書的十年後網路有著更全面性的應用,所以我對此觀點稍作保留,卻仍肯定,網路的革命性巨大程度還需要時間驗證。
作者認為:
資本主義下,科技力量塑造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式比一般認為的更複雜,應多加評估長期成本與效益。
自由市場經濟學假設人追求自利,可其他動機像是誠實、愛、責任感、忠誠、愛國心等,有時候會比自利更為重要,並自主填補規則漏洞,讓制度順利運行。
反之,如果經濟制度的出發點不把人類當作道德主體來信任,人們會拒絕以道德方式行事,會多出大量的監管、懲罰成本。
例如,義大利的「白色罷工」,原理就是由於並非一切都能在規則上載明,很多程序都依賴勞工的善意,因此,如果勞工出於自私、百分百「按表操課」,反而會減少30%~50%的產量。
作者認為:
真實情況中,自利確實是人類最重要的動機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動機。
經濟學通常以費雪提出的1~3%通膨率作為適當的通膨指標,這幾年,各國政府致力於壓低通膨率,但過往如巴西、韓國的例子都有證據顯示,適當的高通膨和經濟成長可以兼容,過度的反通膨政策反而有礙經濟發展。
近年來,通膨看似被控制了,但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反而更高了。
抑制通膨主要圖利的是少數那些金融資產持有者,可對價格穩定的過度關注,分散了例如就業這些大眾生活中更重要的經濟穩定指標,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失去工作」的不穩定感受通常顯著於於4%與2%間那難以分辨的通膨率差別(除非通膨幅度大到惡性通膨)。
作者認為:
不應過度被通膨率蒙蔽雙眼,卻犧牲了長期穩定、經濟成長、以及人民幸福。
-
謝謝你讀完這篇文章,如果你還想看更多,可以追蹤「橘子紅了」,也可以用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或者你還想看到什麼主題。你也可以在Medium、Matters找到我!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3 則回應
匿名
2020-06-23 23:48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6-26 16:04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7-01 21:06 #3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