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自己求職時,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呢?
延續上一篇文章:#求職 為什麼一直拿不到面試邀請通知?10點方向讓你幫自己求職健檢!,這篇文章,針對電話面試後、面試後、最後一關後、Reference check 討論薪資後,為什麼就這樣無疾而終?offer 就這樣沒了?
以下是綜合整理分享:
若你已經投同一個產業或是同一個職缺10封以上,而都沒有收到回應、面試邀請:
A. 履歷出問題
是不是沒有按照企業或是職缺需要的履歷版型?是不是沒有列點表現?是不是沒有表現出你的優勢?經驗內容寫得太含糊看不出你的明確成績?這部分建議延伸閱讀:#求職 為什麼一直拿不到面試邀請通知?10點方向讓你幫自己求職健檢!
B. 背景不符合你想追求的職涯
若你已經請不同產業不同背景的學長姐幫忙看履歷,履歷上都沒有太大問題,但遲遲沒收到面試邀請,很有可能是,你的背景不符合這職缺需要的經驗,若你真心想應徵上,
建議:
a. 把每個經驗的元素列出來,重新塑造經驗敘述,盡量跟職缺需要的特質能力扯上邊:
例如專案管理,可以是過去的旅遊行程管理,關鍵字:管理時程、事先預定安排、不同單位的聯繫與確認。
b. 若有其他比較小的經驗,本來沒寫在履歷上,可以適度放上去履歷
c. 用作品集的方式表現自我學習與積極度:
或許你不是商管學院背景,你也沒有真的操作過社團粉絲頁,但是你有自己經營手寫字Instagram帳號,或是曾經拍過幾支影片分享在youtube上,重點不在數字多寡,因為企業不是要找合作的網紅,重點是你的成品完成度、使用的相關工具、背景知識已累積多少。
C. 背景調查,發現不符合
當人資拿到履歷時,有些人資是會去調查這一位應徵者的相關資訊,所以大家也可以試著搜尋自己的名字,看會出現哪些新聞或資訊;或是自己的社群軟體上,公開的內容都是什麼。
那查到後,為什麼有可能造成不想邀請你參加面試呢?
a. 是不是有些不雅觀的照片?或是有些人格特質,跟職缺的是相悖的形象?
b. 履歷求職提到的相關熱情與專業,在相關公開資訊,是否有相輔佐?
例如說對寫文章很有興趣,是不是有固定分享文章?對社群行銷有興趣,是不是都有固定追蹤或閱讀相關資訊?
c. 其他企業文化因素:可能你曾經參與跟企業價值相違背的團體等。
建議,其他社群軟體,姓名都不要這麼直覺是自己的名字,然後可以經營Linkedin,透過Linkedin來塑造自己的專業形象,讓自己私人空間跟專業空間,有些區隔。
建議延伸閱讀 @徐小兔 文章:[ 人資經驗談 ] 肉搜你其實並不難|人資如何透過履歷的資訊, 在網路社群上找到你? ( 上篇 )
電話方式確認履歷內容,大部分人資只是想跟你過一次履歷,確認你的一些想法動機,也透過簡單的線上互動,了解你是個怎樣的人。
若這部分就沒有下文,你可以思考的是:
A. 你是否熟知你履歷上的每個經驗
只要你寫在履歷上的內容,都要記得了解每個細節,千萬不要說「我只是小組員,詳細內容、調查方法我不清楚」,這是很扣分的!因為延伸暗示,履歷上看似很厲害的戰績,會不會都只是拿別人的成績來充當呢?更嚴重的是,你這個人,會不會有人品上、誠信上的隱憂?
B. 應答互動上,是否有基本專業與禮貌
接到電話時,回答時的敘述口氣,是一個有活力的人?對自己經驗分享是不是有熱情?對公司上的工作內容,是不是有一定了解?會不會主動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回答問題?
A. 沒有準備
你是不是有事先了解,這一份工作內容?企業文化?這個職缺需要的特質與能力?公司的佈局或重大訊息等?
面試從來不會只是聊聊而已,即使有些面試官或是人資,會說「歡迎來聊聊」,他們都是假設,你有一定的認知與準備了。
B. 動機不明,背景很跳
在行為面試的部分,厲害的人資就可以在這邊找到很多你的深層特質,透過問很多為什麼,為什麼當初要那個實習?為什麼後來跳到另一個實習?為什麼實習時沒有參加什麼課程?為什麼後來推出那個專案?為什麼現在來到這個職缺申請?
若你對自己的職涯方向沒有很清楚,每個決定沒有思考的很透徹,很容易就被問倒,然後就會有一個印象:邏輯不夠好,或是思考不夠透徹,或是穩定性不夠。
這部分有可能產生“overqualified”的結果,因為你已經待過很多外商企業,現在來到了新創,若沒有明確分享你為什麼而來?為什麼做這樣的改變?看不到明確動機下,企業也會不太敢用。
🌟重點:每個經驗背後的元素、標籤,以及動機,如何導引你來到這個職缺申請
C. 專業能力不足
這部分的缺乏,我相信再來回問答時就很有感,自己心裡會有個底...
但是不代表因此就沒機會,因為專業知識的深淺,需要看當下職缺需求,有些是額外考驗,有概念的很加分,但沒概念的很正常,重點在於,不管怎樣的壓力與問題挑戰下,請維持好你的專業與自信笑容。
🌟重點:線上課程,或是Youtube上的一些教學影片,快速惡補;只能學,沒有其他辦法了。
D. Team Dynamics 團隊組成不符合期待
有時候是看團隊組成,例如行銷團隊中,若已經有人美術與文案很厲害了,這時候會更期待來一個創意很強的人。
或是,有些團隊就是喜歡很獨立自主作業的人,但有些團隊就是比較注重team player團隊工作。
🌟重點:客製化履歷,也要客製化你面試時的經驗分享
E. 企業文化不符合
你知道這個企業文化是什麼嗎?你知道這個企業的氛圍是什麼嗎?他們上班都需要穿套裝還是穿夾角拖呢?這些都代表了一個企業的文化,所以他們找的人,也期待跟文化相符合。
🌟重點:客製化履歷,也要客製化你面試時的經驗分享
這部分是在指導日本求職時,日本企業非常注重的,他們希望你是真的思考過,你為什麼想來我們公司,是真的跟你的職涯符合,而非亂投、隨意試試。
建議在應徵前,認真思考:
a. 為什麼你會對這這職缺有興趣:例如招募的是專案管理,履歷上寫的經驗與職稱,都表現出你有很多行銷經驗,但是看不到專案管理的經驗,不知道為什麼會想投這個職缺。
b. 為什麼是這個產業:可能是你從A產業,轉到B產業,不是這麼直覺相關,雖然都是同樣的職缺,這時候會好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會不會只是亂投試試?
c. 為什麼是這個公司:這概念跟海投一樣,怕你是亂丟,隨便一間公司都可以。
F. 禮貌與專業態度不好
見面時不懂得打招呼自我介紹,或是穿著不符合企業需求,或是在回答時,沒有應用相關知識。
或是,你表現出來太需要這一份工作了,導致於你降低了自信,甚至在一些行為上比較激進,例如一直打電話確認、詢問口吻不禮貌等。
建議延伸閱讀:#求職 如何提升求職與面試時的好感度
當你來到這一關,代表你能力與職缺所需特質上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了,只剩下企業的CEO / 總經理確認。
若在這一關,你沒拿到offer,可能原因:
A. 企業文化層面:名額有限,剛好另一位應徵者更投緣/更符合企業文化
B. 有其他隱憂:人格上不夠值得信任、有其他目的等。
C. 命理至上:有些老闆會很注重星座、血型、紫微斗數、生肖等等
這部分,就代表你本身沒有問題了,接下來就針對現實面,最後確認:
A. Reference check 沒過:過去的主管或是同事,不小心提到了一些缺點,而剛好這些缺點是這應徵企業比較避諱的。
B. 薪資不符合預算範圍:這部分會是來來回回的談判與協調,但若提出來的薪資真的高太多,有些人資與企業,會直接選擇放棄,而不錄用。
A. 你投得不夠多,例如30間以下,所以都可能是個案,找不到履歷或是面試上共同的問題
B. 不是你不好,只是今年/這期太競爭
這很可能發生在新冠肺炎後,例如實習,本來競爭的只是大二大三,但因為上一年度大四沒有實習到,所以也擠在這一期的實習申請。
C. 某些原因,企業停止招募:
a. 預算凍結,導致招募凍結
b. 本來就不是真的招募,例如:比較是放著行銷企業用、內部關係人士已經卡位
c. 剛好在發出面試邀請時,他們招到人了
在這邊我盡力分享我收集到的資訊,但沒有拿到offer 的原因有很多種,不同企業、不同產業,又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若有其他經驗我沒有分享到的,也都歡迎在下面留言補充!
希望透過這樣的整理方式,讓大家面對挫敗不會窮擔心,努力找到可能的問題,去解決它,相信理想工作offer就快來到了!
(圖片來源)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1 則回應
匿名
2020-08-31 22:19 #1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