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襲上篇文末和臉書提及的,那時候光是與分析師諮詢,我還是納悶對談內容背後的涵義是什麼?做這些又有什麼用處?畢竟人都是如此,不願輕易嘗試沒把握的事情,也擔心做了沒意義。
還記得在我提出第一個問題時,分析師表示可以從平凡的日常開始練習,吃飯的時候腦海不要有任何想法,當下只專心的吃飯,試著計算眼前這碗飯有幾顆飯粒、餐桌的菜色如何;走路的時候不要去想還有什麼待辦清單未完成,看看對面馬路的吸睛招牌、聆聽身旁路過的小孩和父母分享學校的趣事,起初一定會非常痛苦,開始嘗試從每日五分鐘慢慢執行,中間也會懷疑做這些事到底有沒有用,徜若你持續地進行,就會發現人生有些奇妙的變化。
諮詢完過後的一週,無意間在誠品看到《專注,是一種資產》這本書,它隱約有股魔力告訴我,這裡面有我正極力想知道的答案,在試翻閱幾頁後,心想書裡頭談論的「多工」完全是我現在每日生活和工作的寫照,作者彷彿在我身邊裝上監視器,把每個日常逐一描繪的淋漓盡緻,當時我便立刻買下來,迫不及待的回家拿出來看。
這本書看到一半的時候,發現跟分析師所說的理念不謀而合,如果真的能有新的啟發,那我當然要嘗試看看,於是就決定從上班通勤開始。
通常在尖峰時段的捷運上,我都是趕緊找個位子坐下來補眠,而這天我卻決定摘下以往戴耳機聽音樂的習慣,感受周遭的氣息,就在這時候看見一位媽媽帶著嬰兒坐在我身旁,這位寶寶用天真的雙眼及笑容看著我,而我也用微笑應對,甚至和這位媽媽閒聊了幾分,瞬間補給我早上還沒睡飽的能量。
接著,在人潮擁擠的轉乘公車上,我硬著頭皮擠上後車門的角落站著,當到站打開門時,依稀聽到馬路旁的樹叢中傳來的蟬鳴聲,下站後我仍記得正在進行專注力的任務,努力將注意力拉回來的同時,卻不經意看見樹梢上的花已慢慢綻放,平常我總是踏著沈悶的步伐走向公司大樓,但這天腳步卻異常的輕盈。
藉由當晚日記書寫,我赫然發現原來真的有那麼一點點改變,也突然懂了,這些背後代表的意義就是「活在當下」。很多時候人們太貪心的求快,想要一心多用,認為這樣能提高效率,但過程中可能漏洞百出,成效也不見得最好,試著全心全意的只做一件事,將五官打開來察覺每個當下,就能從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非常感謝這本書解開我的疑惑,腦海裡阻塞的資訊瞬間被打通,也讓我得以輸出上篇文章中三個真理,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正解,因為活著就是自身存在最寶貴的證明,只要珍惜人生的每一刻,就能活出屬於自己喜歡的樣子。
如果我的文章能讓你在心中有些漣猗,歡迎來臉書與我免費談心!
Facebook: 凜子的閱心房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