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上又報出一起大學生自殺案,又是一條年輕生命的殞落。短短幾天內卻有如此多起自殺案。
妳滑掉這則新聞,心裡滿是惋惜與不安。
惋惜的是那些年輕有為的同學們在踏出社會一展長才前便已然逝去,他們甚至已經立足在自己未曾立足的高處,心中不免慨然。
而不安則是,妳清楚知道這幾起自殺離自己有多近。不論年齡也好背景也好,他們都是與自己十分相近的,甚至他們可能就是妳的朋友。另外,妳也明白,自殺這回事與自己的距離從來不遙遠。你我都曾有過了結自我的念頭,若非各自因某些原因而暫時忘卻念頭,出現在新聞上的可能就是我們。
我很好奇,社會對於這幾起悲劇有著什麼樣的看法。於是我仔細翻閱新聞下的留言,撇除誦經團以及地獄梗等無營養留言,我大致發現對於這幾起悲劇出現了兩種聲音。
前者責怪著這些孩子為什麼不好好珍惜生命,為何要糟蹋他人可能因缺陷或傷病兒期望已久的健康生命?父母含辛茹苦一手拉拔到大,投入了屬不盡的金錢與心力栽培,為何不多替父母著想?
後者則是跟著風向大聲疾呼,紛紛埋怨著校園壓力有多大,推斷著已故的同學可能經歷了些什麼令人窒息的遭遇。內容大約與已故同學無關,應該是他們正親身體會的校園壓力。
顯然,前者多是與我們父母年齡相近的長輩;後者則是我們身邊的同學們。
前者似乎過於輕視了學生肩上的壓力。記得嗎?你我的父母可能都曾說過的那幾套說詞。諸如:「哎呀,你們這年代比我們那時幸福多了!」、「我們以前想念書還沒得念噢。」、「我們那時候讀書之餘幫忙家裡做事都來不及了,哪裡還有時間像你們一樣在那邊得憂鬱症。」...等。
他們說的也許不假,雖然在勞務上我們這世代確實是輕鬆了不少,然而在心理上我們承受的可能是他們當年的數倍。他們幾乎沒有出路問題,那時因為選擇性不多所以反而在選擇道路時不太需要猶豫、他們那時經濟正在起飛,日子雖苦但一切似乎都往好的方向發展、他們那時的通訊不像今日整天都需要透過手機面對整個世界,對他們而言一天的社交開始於離開家門,結束於回到家中,至多接幾通電話就是個善於應對的人了。
另外,最重要的是,他們離開當學生的年紀太久了。在他們的認知中,出社會的壓力遠比在學校大得多。這不怪他們,就像是我們現在回頭看小學生可能也覺得他們的壓力微不足道,然而小學生的壓力質觀而言雖小,但他們所認知到的世界也同樣不大。按比例而言恐怕是與我們不相上下,同理,我們的壓力也未必小於社會人士。
後者則恰好相反,我們總是無意間放大了自己的壓力。在與我們同齡的言論中,除了認真探討這件事外,我們更像是藉著這起事件抒發自己的壓力,那些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獨有的、總是被父母忽略的壓力。
如同我前言所述,我們擁有看似五彩繽紛且自由的世代有著無窮的出路,然而在自由的假像之下,每條路都藏著不同的質疑。「美術系?妳打算餓死在天橋下嗎?」、「中語系?別鬧了,一本字典才多少錢而已,天橋下到底還要擠多少人啊?」、「心理系?欸,那妳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嗎?蛤,你們畢業後不會讀心術喔?」、「阿你念資工喔,不錯啊!有前途欸,阿你這樣找得到女友嗎?」更可怕的是,這些質疑不僅會出現在長輩口中,它也會盤旋在我們每個猶疑的步伐之下。我們終究沒多少選擇。我們是如此,那些有能力走更遠的高材生更是如此。在興趣和工作、夢想和現實、自由和前途的拉扯中,最終被拉斷的卻是他們的生命。
該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
首先是「心態改變」。說句不太文雅的,那些刺耳又煩人的雞巴話其實都是包裝醜陋的擔憂與愛。
在這未知的新世代,我們慌,父母也慌。但他們在忙於生計之餘基本上無暇顧及我們,又或者他們擺明了就是覺得自己更辛苦即便有時間也懶得理解孩子。可無論如何,那些擔憂和愛卻是無比真切的。他們擔心地跟我們一樣,他們知道自己沒辦法跟著我們一輩子,於是擔心我們未來能不能養活自己?擔心小眾產業未必能讓我們工作穩定無虞。擔心我們會不會因為特定科系看似非主流而受到大家異樣眼光。所以他們總希望我們能成為醫生、律師、老師、工程師...等他們可以理解且相對穩定的職業。你要明白,他們沒有惡意。(雖然那些話語真的有夠雞巴。)
再者是「自信」,相信自己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
我們在經濟能力尚未成熟的學生時期總會面對很多「身不由己」的情形。彷彿路一偏我們就再也無法走像我們希望的人生,從此人生絕望不見天日。別鬧了,相信自己好嗎?人生之路從不是一條筆直的單行道,我們是可以拐彎的。要相信自己在將來必定能走回自己的路。
即便你的志業在音樂,卻被父母安排上了成為一名竹科工程師的路上,你也可以選擇在大學時加入音樂類的社團,課餘時間吸收樂理知識,甚至是旁聽音樂系的課程,要是你因為課業繁重而整整四年沒碰音樂也沒問題,畢業後進入職場周末仍然是你的,相信自己,這一切都還有轉圜的餘地。但倘若真是整整四年從未為了音樂的夢想而採取任何行動,那也請務必問問自己你真的有這麼熱愛音樂嗎?不然為何對自己所熱愛的事物這麼不負責任?
而時機成熟時,要如何說服親人呢?有兩種情形,一為無經濟能力、二為擁有經濟能力。前者就如同我們,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金主在意什麼。倘若他們在意前途,那你即便告訴他們你多會編曲都是枉然,不如去參加競賽或是拿出作品並佐以市場現況來分析自己未來的路將怎麼走,會有什麼樣的風險?誰會想讓自己的孩子因為只有三分鐘熱度的小興趣放棄穩定的前途?就算在分析後他們仍不答應也無可奈何,我們總不能理所當然的拿別人的錢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吧?
而在有經濟能力的前提下,要轉換跑道奔向興趣前,你可能會比父母還緊張。想清楚後,就放手去吧!只是必須要有失敗後的備案,「手搖杯當搖直須搖,莫當米蟲等飯吃。」不要總讓家人為自己的選擇收拾爛攤子。
總歸一句,要相信自己能夠走到夢想的路上。但無論如何,自己的夢想自己扛才算是真正的夢想。千萬不要把家人的援助視為理所當然。
最後是發現生活中的「愛」。這個世界上的妳雖然是獨立個體但從未孤單。
那則新聞下的某幾則留言說:「怎麼會沒人意識到他人的求救呢?!」
是阿,怎麼會沒人意識到呢?那妳意識到了嗎?沒有,妳不曾意識到生命裡除自己以外的個體所傳達的深層訊息。這不是個好的趨勢。我們變得愈來愈自立,大大減少了與他人間的連結。就好像把嘴塞住,再把雙眼緊閉雙耳封死那般。妳不再在乎別人,也拒絕他人在乎妳。首先是家人親戚、再來是師長同學,最後只留下幾個自定義的知心朋友作為唯一的對外交流管道。於是在某個與最後朋友疏離的時刻,這個世界就再也聽不到妳的呼救。
把阻塞的感官打開吧!這不是要妳從明早開始對街上的每一個人道早安,那是神父跟神經病在幹的事情,除非妳想,不然我們不需要這麼做。
妳不一定要開口,只需要仔細聆聽、仔細觀看這個世界的善意。父母的嘮叨背後的意涵是什麼?教授上課時穿插的那幾句幹話是為了什麼?限時動態那個老是問妳「怎麼了?」、「沒事吧?」卻總被妳不讀不回的普通朋友到底在想什麼?畢竟善意是會被冷漠消除掉的。
倘若妳在面臨絕望時,卻赫然意識到身邊的親朋好友早已離去,先別急著苦笑感嘆世間無常人情冷暖皆如斯欲含淚九泉而從容赴死阿。並不是只有妳爸媽和妳朋友愛妳,這個社會上還有一群熱心又可愛的瘋子,他們除了關心自己的生命也關心著妳的生命。
未必要等到脖子套著麻繩或是站在五樓女兒牆邊緣才能抹著眼淚找他們談,只要覺得自己的情緒低落得不太尋常或是萌生了一絲不想告訴親朋好友讓他們擔心卻絕望得難受的感覺都可以找他們聊聊天。幾乎是24小時全天候服務的。
1995(生命線)
1980(張老師)
0800 788 995(自殺防治)
恩,別打給我,我只接學妹的電話。後記:
雖然看似輕鬆,但我的內心是真的挺心痛的。
大家都說沒有人做錯事,那為什麼他們永遠離開我們了?
在此為他們默哀十秒......
我愛你們,願大家一切安好。
祝順利!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0 則回應
無緣的同學 #1
已刪除
這一段留言已被刪除,無緣再相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