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幾乎算是每個人生命中都會遇到的課題,不管你是否有意踏入這個由國家來定義的關係之中,這兩個如咒語的字符都會從某一刻起跟著我們直到死亡;有時細細思考婚姻所代表的含意,便會越來越覺得令人毛骨悚然。 先是把兩個素昧平生的家庭用非常薄弱的理由連結起來,好像小時候爸媽會在過年過節要你跟不認識的長輩打招呼聊天一樣讓人無語。
再來是透過法律來制定婚姻內雙方肉體的使用權(禁止與對象外的人發生關係),以及因為婚姻而誕生的後代的各種權利與義務,這麼多的條文與規範告誡我們婚姻的何去何從,唯獨沒有那個社會上每次一談到婚姻就會自動響起的背景音樂——愛情,明明每個專家學者、親朋好友、社會大眾都普遍認知的常識——因為愛而結合的愛情,卻正好被排除在被保障的範圍之外。
我常在想,是不是我們這一個世代的人把婚姻想得太美好了,所以才會有這麼多在婚內痛苦卻又不甘結束的人,是不是我們把愛情看得太重,生活想得太輕,所以才會在面對這項人生課題時看起來手足無措。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身邊的朋友、家人、親戚或多或少也都在婚姻這條道路上遇到各種不快樂的時刻,每當我仔細反覆回味他們的故事,卻常常發現其中有許多共同點,底下是幾點個人覺得最常在婚姻生活裡面成為衝突的起因。
很多人在婚前明明是神仙眷,卻在婚後變成恨不得對方消失的仇人,原因常常是出在沒有長時間一起生活的關係,婚前可以是快樂情侶是因為一周見面次數不常,約會結束後便各自回家,在保持關係熱度的同時還能維持一定的個人空間,兩個人不用長時間待在同一個空間內,就算吵架也能有一定的距離讓彼此冷靜,可婚後這樣的生活彈性硬生生被抽離,以往沒有"兩個人一起"面對的難題在這時一併湧現。
從生活上的習慣——馬桶蓋要掀不掀、擠牙膏從中間還是底部、衣服是全部一起洗還是內衣褲分開,各種從小在自家養成的習慣現在碰上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生活習慣時,衝突往往就從這些小地方發生,褪去了約會美好氛圍的襯托,冰冷冷的生活瑣事常常考驗著伴侶彼此的耐心,或許有人會驚覺怎麼愛情消散的如此之快,但是愛情本來就不代表可以沒有衝突或是意見上的分歧,應該說,能夠面對生活的重擊之後還存留下來的情感才能稱之為愛情。
沒有一起生活過的情侶突然從熱戀中的情人變成生活上的夥伴,這樣巨大的轉變往往會擊碎他們對於愛情的想像,也可以說或許他們從來沒有了解過彼此,因為每一次約會的粉紅泡泡讓他們誤以為這就是生活,以為生活就是一場永無止盡的嘉年華,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就會有無限的火花,可以說很多人都帶著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走入婚姻,殊不知所謂的婚姻其實就是兩個人一起生活,而生活是撐不起那麼多浪漫的,不管你願不願意、接不接受,生活就是由日常各種瑣事所組成的,其中或許可以摻入一點點的愛情因素,但是這段婚姻幸不幸福更多是取決於兩個人對人生的價值觀、生命的體悟以及是否認真經營關係這些原因尚,而非單純只靠保有激情。
跟原生家庭保持親密關係完全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很多結婚的人往往忘了自己的小家庭也同樣需要經營,特別是在有了自己的小孩之後,還無法認清從今往後自己與另一半就是這個家庭的掌舵者、支柱,像個長不大的小孩一樣依賴爸媽的庇蔭,遇到問題只會想著要有人來幫忙,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經是個出社會的大人。
這樣的想法通常會造就一些長不大的爸寶媽寶,在建立家庭之後依然擺脫不了對於原生家庭的依賴,而且這些人通常沒有意識到這點,反而還會理直氣壯地表示自己的父母本來就應該要無條件付出、貢獻資源,完全像是要把父母給榨乾的寄生蟲,無法獨力面對生活上的各種難題,更不用說養兒育女了,連自己的人生都無法掌握好的人通常也不會是合格的父母。
另外一種過度依賴原生家庭的情況則是——不斷地接受來自父母的情緒勒索,前面提到的是依賴父母的各種資源,不管是情感上或是物質上,而另一種常見的情況則是面對原生家庭的過度索取幾乎不曾拒絕,或是不敢拒絕,這種人通常從小就習慣被父母用親情的名義行使各種索取,不管是被要求當一個乖小孩、努力爭取好成績讓父母有面子,或是順從父母的意見挑選另一半,甚至連生兒育女的想法也脫離不了掌控,這種人其實很可憐,因為他們往往只是渴望得到父母的贊同,錯以為只要不斷地滿足父母的要求就能得到關愛,但通常是付出得越多,就會被要求得更多,等到自己身心俱疲再也承受不住這些勒索時,卻又因為從小習慣付出而對於拒絕父母充滿罪惡感,就這樣不斷地被消耗直到傷痕累累。
可以說婚姻有大部分的的衝突都來自於——錢。
而這個關於錢的衝突又常常跟小孩子綁定在一起,說真的,若是夫妻倆人都決定不想要生小孩,那麼生活多半都還能過得頗為愜意,不過一旦決定要生小孩之後,對於金錢的需求往往會立刻爬升好幾個等級,由於女性在懷孕之後通常會暫離職場待產一段時間,因此若是一般的雙薪家庭收入便會立即減少許多,即使運氣不錯身處在可以領6成薪水、有完善產假的大企業裡,對於另一半的負擔也不會太輕,更何況許多公司行號對於懷孕的女性員工並不友善,往往在得知員工懷孕後便會使用各種手段逼迫員工離職,總之,生小孩可謂動一髮而牽動全身的決定,而這個決定對夫妻倆人的生活品質影響有多大,又取決於兩個人的收入,很現實也很直接。
若是雙方原本就屬於收如不錯的族群那麼或許衝擊力道小很多,但如果不是,或者兩人都屬於月光族身上沒有任何存款跟後援的狀態,那麼小家庭的生活品質便會開始垂直下降,衝突也往往在此這個時期發生,從月子中心的費用、小孩出生之後的尿布、奶粉,或是雇用保姆,每一個跟小孩有關的決定都伴隨著大量的金錢消耗,更不用提等到小孩長大之後還有就學因素、買房換取更大的生活空間等等的需求,所有這些零零總總加起來的開銷絕對會讓很多人開始後悔踏入婚姻或是生小孩,但後悔往往來得太晚,所以如過決定要踏入婚姻並且想要生兒育女,請務必考量雙方的物質條件,因為有太多的家庭因為金錢問題而支離破碎,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小孩生活在一個不快樂的家庭裡,請好好正視自己的能力,量力而為。
有了小孩卻還嚮往單身生活,沒有深刻體人養兒育女需要付出的時間與精力,只會埋怨育兒帶來的種種不便,完全沒有意識到生小孩是自己的選擇,卻每每要周遭的人體諒自己的情緒與疲憊,彷彿整個社會都必須對他們友善,這種人不在少數,很多恐龍家長也都是來自這個群體,因為他們始終無法明白養兒育女所需要付出的犧牲,在他們的認知裡生小孩好像自動地跟某種崇高的願景掛勾,生小孩是為了國家、人類群體,所以大家必須給予獎勵與掌聲,並且要不斷地歌頌這個過程。
把養小孩這件事無限上綱到是為了整個社會或是國家真的沒有必要,因為歸根究柢要不要擁有小孩終究是自己的選擇,沒有任何人可以逼迫你;要把一個小小的嬰兒拉拔到可以在社會上自立更生的確是要付出非常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這個過程的確也充滿了辛苦,但是如果連這一點都沒有體悟只會整天想要其他人同理自己在育兒的過程中所遭受到的艱辛與犧牲,那樣倒不如從一開始就認清自己根本不適合養兒育女這件事,趁早把人生的目標轉移到其他方向上也未必是壞事。
最蠢的莫過於抱持著年紀到了就必須結婚的價值觀的人;人生沒有任何事情是應該要擁有或者因為年齡到了某個階段就必須擁有的東西,因為年齡而強求婚姻的人通常也不會有美好的婚姻生活,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婚姻只是一種證明,證明自己也跟周遭的人一樣沒有落隊、證明他們確確實實地融入某種價值觀、跟人群走在一起,這些人往往沒有什麼主見,對於生活觀念的起手式通常是「因為大家都XX,所以我也要XX」、「大家都有XX,我沒有XX很奇怪」這種完全沒有獨立思考的人格特質往往在結婚之後才會發現原來婚姻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起初純粹為了結婚而開始的婚姻也因為根本不了解另一半所以出現各種衝突,不管是金錢觀或是生活習慣,倉促地踏入婚姻往往不會有好下場,最可悲的是這種人又出於各種原因而不敢作出決定,所以只好帶著不幸的婚姻走過一生,不只苦了自己,也讓家庭裡的每一個成員都過得不快樂。
或許你也想看更多關於兩性關係的:【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戀愛觀】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使用 Google 或 Facebook 帳號快速登入,按Like五下,就可以幫助我從Likecoin得到回饋,完全不用任何費用!
一點點的鼓勵都會成為我寫作的動力,感激不盡!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